成語《滄海橫流》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滄海橫流:cāng hǎi héng liú
詞源: 晉·范寧《春秋谷梁傳序》:“孔子睹滄海之橫流, 乃喟然而嘆曰: ‘文王既沒, 文不在茲乎?’”詞由: 孔子理想中的政治, 是文王之道; 理想中的社會,是文王之世。可他生活的春秋時代, 和他理想中的, 是相差得太遠了。他面對的社會現實是: 今天你攻打我, 明天我討伐你, 戰爭接連不斷, 社會動亂得十分厲害。孔子目睹這樣的政治局面, 嘆著氣, 感嘆地說:“周文王死了, 難道他的治國之道, 為政之禮, 也就沒有了嗎? 為什么現在把文王那時的一切, 都丟棄在一邊了呢?”
詞義:大海里的水溢出海面、沖出海岸,向四處流著。比喻政治混亂,世事多變,社會動蕩。《疏》:“今以為滄海是水之大者;滄海橫流,喻害萬物之大,猶言在上殘虐之深也。”
書證:晉·袁宏《三國名臣序贊》:“滄海橫流,玉石同碎。”晉·葛洪《抱樸子·正郭》:“雖在原陸,猶恐滄海橫流,吾其魚也,況可冒沖風而乘奔波乎?”《晉書·王尼傳》:“尼止有一子,無居宅,惟畜露車,有牛一頭,每行輒使御之,暮別共宿車上,常嘆曰:‘滄海橫流,處處不安也。’”郭沫若《滿江紅》:“滄海橫流,方顯出英雄本色。”
上一篇:成語《汗牛充棟》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泰山北斗》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