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局促不安》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局促不安:jú cù bù ān
詞源: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祭足再拜,謝昔日不能保護之罪。昭公雖不治罪,心中怏怏,恩禮稍減于昔日。祭足亦覺跼蹐不安,每每稱病不朝。”
詞由:祭足是春秋時鄭國的重臣。鄭莊公死時,征求祭足的意見:“立公子突行不行?”祭足不同意,鄭莊公只好立公子急,是為鄭昭公。公子突被出居到宋國去。公子突之母是宋國雍氏之女,因而宋莊公想使公子突得國。正好祭足到宋國去修好,就被宋莊公抓起來,逼他使公子突得國。祭足屈服了。于是迫使鄭昭公讓位,公子突定位了,是為鄭厲公。可是鄭厲公又不滿祭足,想殺祭足,偏偏計策又被祭足知道了,鄭厲公出奔蔡國,于是祭足又迎鄭昭公復位。祭足向鄭昭公請罪,鄭昭公雖然沒有治祭足的罪,可態度比以前冷淡多了。祭足心里也不安,知道鄭昭公對他有所不滿,因而祭足也就經常推說有病不去上朝了。
詞義: 拘謹得很, 心里很不踏實。局促: 拘束。不安: 心里不平靜。
書證: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十三回:“只見文老爺坐在那里, 臉上紅一陣, 白一陣, 很覺得局促不安。”清·吳趼人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第三十三回:“景翼一句話也不答, 看他那樣子, 很是局促不安。”
上一篇:成語《小慚小好,大慚大好》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岌岌可危》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