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完璧歸趙》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完璧歸趙:wán bì guī zhào
詞源:《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王必無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
詞由:戰國時代,秦昭襄王聽說趙惠文王得了一塊和氏璧,便寫信給趙王說他愿“以十五城易璧”。當時秦強而趙弱,趙王不知該怎么辦。他想把寶玉給秦王,但怕秦王失言;假使不給,又怕秦王出兵進犯。在這樣的情況下,趙王便問藺相如該怎么辦。相如認為秦強趙弱,不可以不答應。趙王又問:“誰可擔當出使重任?”相如回答說:“大王如果無人派遣,我愿護送璧玉出使。十五座城池劃給趙國,我就把璧留在秦;如果得不到城池,我一定把璧完好地帶回趙國。”于是趙王便派遣相如出使秦國。結果,相如憑著自己的勇敢、智慧,既揭露了秦王的陰謀,又把璧完好地送回了趙國。
詞義:原指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趙國。完:完好,完整無缺;璧:中間有孔的扁圓形玉器,也泛指美玉;歸:歸還。比喻將原物完好無損地歸還原主。
書證: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九十六回:“若城入于趙,臣當以璧留秦;不然,臣請完璧歸趙。”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六章:“請放心,不要多久,這兩件東西定會完璧歸趙。”
上一篇:成語《寧為雞口,無為牛后》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對床夜雨》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