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一朝之忿》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一朝之忿:yī zhāo zhī fèn
詞源: 《論語·顏淵》:“樊遲從游于舞雩之下, 曰:‘敢問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問! 先事后得,非常德與? 攻其惡, 無攻人之惡,非修慝與? 一朝之忿, 忘其身以及其親, 非惑與?’”
詞由: 樊遲是孔子的學生。有一次, 樊遲跟隨孔子在禱雨臺下閑游,問孔子說:“老師,一個人的德行如何才能積得高呢? 一個人內心的隱惡如何才能診治呢?”一個人心中的迷惑, 如何才能識破呢?”孔子贊揚樊遲這三個問題問得好, 因為這三樁事都是修身的事。然后回答說:“你先將要做的, 只管去做, 至于做了有沒有效驗,且不必計較,這不是積高德行嗎?專門功擊自己的不好, 不去攻擊他人的不好, 這不是治去了心里的隱惡嗎? 因為一時的憤恨, 就不顧一切的去拼命, 甚至害及父母, 這不是心里的不足嗎?”樊遲聽了心里樂滋滋的, 因為他懂得了三點道理, 還受到了老師的稱贊。
詞義: 一時的憤恨。朝: 早晨, 形容時間短暫; 忿: 氣忿, 憤恨。
書證: 宋《二程全書·粹言二》:“小人以一朝之忿, 曾身之不遑恤, 非其性之盡也。”明·羅貫中 《三國演義》 第五十六回:“今主公若以一時之忿, 自相吞噬,(曹) 操必乘虛來攻, 國勢危矣。”
上一篇:成語《一意孤行》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一知半解》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