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行成于思》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行成于思:xíng chéng yú sī
詞源: 唐·韓愈《進學解》:“國子先生, 晨入太學, 招諸生, 立館下,誨之曰:‘業精于勤, 荒于嬉, 行成于思, 毀于隨。’”
詞由: 韓愈四十六歲時任國子博士, 他根據自己的實地經驗, 寫了《進學解》, 提出了關于“為學”的一些看法。開頭就寫國子監的先生對學生訓話、勉勵。假托了這樣一個故事: 國子監的博士一早就到太學里去了。到了太學里就把學生召集起來, 站立在國子館前, 諄諄地教導學生們:“學業要精, 精從何而來呢? 只有刻苦、勤奮地學習; 有的人學業精不起來, 學到一點也可能荒廢掉, 究其原因,是心不在學習上,只想玩樂。品德修養也有高尚和卑劣之分, 高尚的品德, 只有自己獨立思考才能具有;而品德的卑劣是在于盲目地跟人家學, 學了人家不好的東西。”
詞義: 思想品德的養成, 在于自己的獨立思考。行:品行,行事; 思:思考。后多用來說明做事之所以做得順利而又成功, 在于反復思考和分析。
書證:毛澤東《反對黨八股》:“孔夫子提倡‘再思’,韓愈也說‘行成于思,,那是古代的事情。現在的事情,問題很復雜,有些事情甚至想三四回還不夠。”
上一篇:成語《蠶食鯨吞》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裝腔作勢》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