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接踵而至》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接踵而至:jiē zhǒng ér zhì
詞源: 《戰國策·秦四》:“王既無重世之德于韓、魏, 而有累世之怨矣。韓、魏父子兄弟接踵而死于秦者, 百世矣。”
詞由: 秦昭王采取親魏伐楚的策略時, 楚國的黃歇因為善于辭令, 被楚襄王派到秦國去。黃歇對秦昭王說:“現在最強大的就是秦和楚。你現在伐楚, 就如同兩虎相斗。你應該采取對楚和善的策略,韓、魏是不可靠的,不要說韓、魏是怎么殺晉國的智氏而立國的,就說秦和韓、魏之間的關系吧。秦國對子韓、魏,并沒有什么恩德可言,但是怨仇卻不少。韓、魏兩國的父子、兄弟死于你秦國的,可說是一個接著一個。你現在要伐楚,楚弱了等于魏強,魏強了對于秦有什么好處呢?我的看法是,楚國可以對秦有所幫助,魏國才是秦國的敵國呵。”
詞義:后面人的腳尖接著前面人的腳跟而來到。踵:腳后跟。形容來的人一個接著一個,也比喻事情接連不斷地發生。亦作“接踵而來”。
書證:章炳麟《箴新黨論》:“臺灣之割,旅順之割,青島之割,威海之割,接踵而至。”鄒韜奮《經歷·新飯碗問題》:“整個的‘新飯碗’一時雖未找到,零碎的小事卻接踵而來。”
上一篇:成語《捷足先登》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敬而遠之》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