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yǔ)《得隴望蜀》什么意思|出處來(lái)源|詞義|詞由
得隴望蜀:dé lǒng wàng shǔ
詞源:《后漢書·岑彭傳》:“兩城若下,便可將兵南擊蜀虜。人若不知足,既平隴,復(fù)望蜀。”
詞由:東漢建武八年(公元32年),大將軍岑彭隨光武帝劉秀攻下了天水(今甘肅東部,古稱“隴”)后,又與大將軍吳漢一起圍攻王莽部下的隗(wei)囂于西城(也屬“隴”,稱“隴右”)。這時(shí),蜀地(今四川)的公孫述派大將李育援救隗囂,并先占領(lǐng)要地上邽(gui)。光武帝劉秀即派蓋延、耿弇(yan)率軍田困上邽,然后準(zhǔn)備回洛陽(yáng)去。臨行時(shí),光武帝寫了封信給岑彭,提出了下一步的軍事行動(dòng)計(jì)劃。信中道:“如果西城、上邽都打下來(lái)了,你們就可以率兵南下攻占蜀地。”還說(shuō):“人的欲望總是不會(huì)滿足的,既已平定了隴,還想占有蜀地呢。”
詞義:得到了隴地,還想蜀土。隴:地名,在今甘肅省東部。蜀:今四川省東西部。比喻人的想這想那,貪得無(wú)厭。
書證:明·王世貞《鳴風(fēng)記》:“使他知我假途滅虢之計(jì),消彼得隴望蜀之謀,豈非一舉兩得乎?”清·曹雪芹《紅樓夢(mèng)》第七十六回:“湘云笑道:‘得隴望蜀,人之常情。”《魯迅書信集·致陶元慶》:“我很希望兄有空,再畫幾幅,雖然太有些得隴望蜀。”
上一篇:成語(yǔ)《得意洋洋》什么意思|出處來(lái)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yǔ)《徘徊歧路》什么意思|出處來(lái)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