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事半功倍》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事半功倍:shì bàn gōng bèi
詞源:《孟子·公孫丑上》:“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p>
詞由:有一天,公孫丑來拜訪孟子,兩人談起了如何治理天下的大事。公孫丑問道:“先生以為齊國能否統(tǒng)一天下呢?”孟子說:“當今之時,齊國要統(tǒng)一天下,那是‘易如反掌’?!泵磳O丑不明白,孟子就剖析給他聽,俗話說得好:‘即使有才智,還得碰上時機;即使有鋤頭,還得等待農時。’如今是推行王道的極好時機:一、齊國幅員遼闊,二、百姓眾多,疆域無須再開拓,百姓不必再增加,只要推行仁政,統(tǒng)一天下指日可待。孟子見公孫丑直點頭,說得更帶勁了,他說:“當今之時,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實行仁政,老百姓那股高興勁,就象被倒掛的人得到解救一樣。所以,‘事半功倍’,唯有如今這個時代才行?!?/p>
詞義:用一半的工夫能取得一倍的功績。形容化功夫小而收獲大。
書證:《群書提要·六韜·龍韜》:“夫先勝者,先見弱于敵而后戰(zhàn)者也,故事半而功倍焉?!鼻濉だ顚毤巍豆賵霈F(xiàn)形記》第二十四回:“托他經手,一定事半功倍。”
上一篇:成語《爭先恐后》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交臂歷指》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