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不求甚解》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不求甚解:bù qiú shén jiě
詞源: 晉·陶潛《五柳先生傳》:“好讀書, 不求甚解, 每有會事, 便欣然忘食。”
詞由: 陶潛, 字淵明, 是東晉末一位著名的詩人。他厭惡官場的黑暗,同情人民的疾苦, 長期過著隱居生活。由于十分喜愛自然, 他便給自己取了一個“五柳先生”的別號。他在一篇自傳性短文——《五柳先生傳》 里, 談到自己讀書的情況時寫道:“五柳先生十分喜歡讀書, 但讀書時只求領會精神實質, 而不過于在字句上花功夫。每當有所領悟,便高興得連吃飯都忘了。
詞義: 讀書但求領會精神實質, 不過于在字句上花工夫。這是古人強調重在意會的一種讀書方法, 并不是說讀書可以馬馬虎虎,淺嘗輒止。現多指對所學的東西只求表面的了解, 不求深入理解。
書證: 老舍《出口成章》:“我有個很大的毛病:讀書不求甚解。”夏衍《劫后影談》:“……一定要把得過且過,不求甚解這種風氣扭轉。”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四章:“這兩位隨著張大經起義的師爺平日讀書不求甚解, 只見別人寫祭文用 ‘醴酒’二字,實際不明白醴酒是什么東西, 人云亦云地胡亂搬用。”
上一篇:成語《不拘一格》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不求聞達》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