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三皇五帝》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三皇五帝:sān huáng wǔ dì
詞源:《周禮·春官·外史》:“(外史)掌三皇五帝之書。”
詞由:我們偉大的祖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大約從五千多年前起,我國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一些氏族部落,就先后進入了父系氏族公社時期。《周禮》等所說的三皇五帝,是指原始社會末期傳說中的幾個部落聯盟的首領。史書上一般以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為“三皇”;以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為“五帝”。這幾位傳說人物中,最著名的要數黃帝。黃帝,也稱軒轅氏。傳說是四五千年以前,我國黃河流域的一個部落聯盟組織的杰出領袖。這個傳說中的著名人物已成為中華民族神話性的始祖,所以漢族人民中歷來有“黃帝子孫”的說法。后人為了紀念黃帝,還修建了陵廟。在現在陜西省黃陵縣縣城北面的橋山上,就有個“軒轅廟,那里還有一座黃帝的古墓呢。其實,黃帝不一定有其人,他只不過是個人們理想中的人物;“三皇五帝”也只是時代的一種象征。
詞義:泛指遠古時代。
書證:毛澤東《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歷史上曾經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嗎?”
上一篇:成語《三分鼎足》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不為五斗米折腰》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