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西狩獲麟》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西狩獲麟:xī shòu huò lín
詞源:《左傳·哀公十四年》:“春,西狩于大野,叔孫氏之車子鉏商獲麟。以為不祥,以賜虞人。仲尼觀之,曰:‘麟也。’然后取之。”
詞由:公元前481年,在魯國西部大野打獵時,叔孫氏的兵車武士鉏商,獵得一只麒麟。大家沒有看見過,不識認,就以為是不祥的怪物。有人去告訴孔子,孔子一看到是麒麟,就大哭不止,涕淚沾袍。相傳麟是仁獸,圣王的嘉瑞。這時因為沒有明王,所以出來就被捕獲。孔子極為感傷的,是周朝不興了,所以說:“我推行的道就此完了。”于是就詠了一首《獲麟歌》:“唐虞世兮麟鳳游,今非其時來何求,麟兮麟兮我心憂。”孔子作《春秋》是為傳周道的,現在因見獲麟感到“道己窮”,就絕筆不寫了。
詞義:孔子作《春秋》因獲麟而絕筆。狩:打獵;西狩:大野在魯國西部地區,所以說“西狩”。后比喻為一切事物的終了。
書證:《史記·儒林傳》:“茍有用我者,期月而已矣,西狩獲麟,曰:吾道窮矣。”元·無名氏《來生債》第一折:“習文的,堪嘆這西狩獲麟。”
上一篇:成語《銜華佩實》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解鈴系鈴》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