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草偃風從》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草偃風從:cǎo yǎn fēng cóng
詞源: 《論語·顏淵》:“季康子問政于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對曰: ‘子為政, 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風必偃。’”詞由: 有一次, 季康子來向孔子請教, 怎么樣處理政事才是好的。他向孔子提出一個具體的問題:“現在百姓壞的很多, 我看不殺不行。多殺幾個壞透了的人,使老百姓畏懼,都想改邪歸正。你看怎么樣?”孔子反對他這樣做, 嚴肅地批評他:“你處理政事, 為什么要用殺人這個辦法呢? 只要你為人處事正大光明,公正廉明, 老百姓自然就會變好。打個比方說, 你做官的是正派的,就如同風一樣, 做老百姓的如同草一樣, 你風一吹, 他草就倒伏下去了。你要能使老百姓服你啊!”
詞義: 草隨風而倒。草: 比喻老百姓; 偃: 仆, 倒。風: 比喻教化。比喻政治清明, 人民服從統治者的統治。亦作“風行草偃”。
書證:南朝·梁·任詞《策秀才文》:“上之化下, 草偃風從。”《周書·武帝紀上》: “風行草偃, 從風無違。”
上一篇:成語《荊棘銅駝》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著作等身》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