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班荊道故》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班荊道故:bān jīng dào gù
詞源:《左傳·襄公二十六年》:“伍舉奔鄭,將遂奔晉。聲子將如晉,遇之于鄭郊,班荊相與食,而言復故。”
詞由:春秋時代,楚國大夫伍舉聽到消息說,他的岳父犯法獲罪,自己也要受到株連,來不及同家人告別,就匆忙出逃,只身一人逃到鄭國。他準備繼續北上,到晉國去避難。走到鄭國都城的郊外,恰巧碰見了出使晉國的蔡國大夫聲子。伍舉與聲子原是世交,這兩位從小相親而又多年不見的好友,在異國的土地上突然相逢,感到又驚又喜。于是,兩人就折下路邊的荊條鋪在地上,相對而坐,同時拿出干糧來邊吃邊談。伍舉把自己的不幸遭遇告訴了聲子,聲子聽了非常同情,決心幫助他。后來,伍舉終于在聲子的幫助下,重新回到了楚國。詞義:坐在鋪著的荊條上敘談過去的事情。班:鋪開;荊:一種落葉灌木,枝條柔韌;道:談說;故:過去的事情。形容朋友在途中相遇,共敘故舊之情。亦作“班荊道舊”。
書證:晉·陶潛《與子儼等疏》:“歸生伍舉班荊道舊, 遂能以敗為成,因喪立功。”
上一篇:成語《狼子野心》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畫餅充饑》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