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杜鵑啼血》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杜鵑啼血:dù juān tí xuè
詞源: 晉·常璩《華陽國志·蜀志》卷三:“帝……法堯、舜禪授之義,遂禪位于開明, 帝升西山隱焉。時適二月, 子鵑鳥鳴, 故蜀人悲子鵑鳥鳴也。”
詞由: 戰國七國爭雄的時候, 蜀地有個叫杜宇的稱帝號為望帝。他教民耕作織布, 使百姓安居樂業, 百姓因而非常愛戴他。有一年, 蜀地大水, 他的相國開明, 決玉壘山排除了水患, 望帝就學古王堯、舜的辦法, 將帝位禪讓了開明, 自己隱居到西山去了。那時剛好是春二月,杜鵑鳥夜夜啼叫著,聲聲凄涼。蜀人聽了它的聲音, 聯想到遍施過恩澤的杜望帝, 都悲痛欲泣了。
詞義: 杜鵑夜夜啼鳴得出血了。后常借杜鵑哀鳴描寫人們哀怨、凄涼或思歸的心情。亦作 “子規啼血”、“望帝啼鵑。”
書證: 唐·白居易《琵琶行》:“其間且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宋·王令《送春》:“三月殘花落更開,小檐日日燕飛來。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元·關漢卿《竇娥冤》第三折:“等他四下里皆瞧見,這就是咱萇弘化碧, 望帝啼鵑。”
上一篇:成語《朝不謀夕》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欺天罔地》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