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天翻地覆》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天翻地覆:tiān fān dì fù
詞源: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胡笳十八拍》:“天翻地覆誰得知,如今正南看北斗。”
詞由: 東漢末年, 左中郎將蔡邕有個女兒名琰, 字文姬。蔡文姬博學多才, 妙于音律。然而, 文姬生不逢時, 其時,天下大亂,匈奴南侵,民不聊生。于公元196年, 文姬被匈奴人所虜。文姬到了匈奴感到起了很大的變化, 仿佛天地都翻了個個兒, 連北斗星也轉到南方去了。后來, 文姬做了匈奴左賢王的王后, 生了兩個孩子。文姬在匈奴整整十二年, 飽嘗了背井離鄉的辛酸,直到公元208年才被曹操接回。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文姬歸漢”的故事。
詞義: 天地都翻了個個兒。覆: 翻過來。形容秩序很亂, 變化很大。書證: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五回:“尋死覓活的, 鬧的天翻地覆。”郭沫若《革命春秋·學生時代》:“這在當時的學生界中也惹起了一個天翻地覆的變革, 有好些學生便借這個機會離開了正規學校,而轉入了軍界和政界。”毛澤東《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上一篇:成語《大言不漸》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如魚得水》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