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不教而誅》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不教而誅:bù jiào ér zhū
詞源: 《論語·堯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子與人也,出入之吝謂之有司?!?/p>
詞由:有一天,子張向老師孔子請教如何治理政事的問題,孔子說:“尊重五種美德,摒棄四種惡政,這樣就可以治理好政事了?!弊訌垎枺骸澳f的是哪五種美德呢?”孔子說:“君子給人以好處而自已無所耗費,使喚老百姓而百姓不怨恨,追求仁德而不貪求財利,莊重而不傲慢,威嚴而不兇猛?!弊訌埪犃它c了點頭,又問:“那您指的四種惡政又是什么呢?”孔子回答道:“不進行教育而只知道執行死刑,叫做殘虐;平時不加督促而臨時要看成績,叫做粗暴;開始不抓緊而突然限期,叫做妍訛,同樣給人財物,而出手慳吝,叫做小氣?!?/p>
詞義:事先不進行教育,一犯罪就處罰或殺戮。教:教育;誅:處罰,殺死。
書證:《荀子·富國》:“故不教而誅,則刑繁而邪不勝;教而不誅,則奸民不懲。”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二十回:“大人限他們三個月叫他們戒煙,寬之以期限,動之以利害,不忍不教而誅?!?
上一篇:成語《不平則鳴》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不識之無》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