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返老還童》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返老還童:fǎn lǎo huán tóng
詞源: 《文苑莫華》卷三五二載無名氏《七召》:“既變丑以成妍, 亦反老而為少。”
詞由: 傳說, 漢時淮南王劉安, 專好求仙學道, 要想得到長生不老的法術。一天, 有所謂“八公” (八個老翁)前來求見, 說有“卻老之術”,愿意當面奉獻。守門人進去通報,劉安說: “他們自己都已經這樣老了, 哪里會有什么‘卻老之術’, 分明是欺騙!”于是拒絕接見, 叫守門人把他們攆走。“八公”笑道:“淮南王嫌我們年老嗎? 好吧, 那么現在總可以了吧!”說著, 八個老翁忽然一下子全變成兒童了。
詞義:老人一下子變成了兒童。原為道家語, 指卻老術。后多形容老人恢復青春。反: 回。原作“反老還童”。
書證: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五回:“取此水用美玉為屑, 調和服之, 可以反老還童。”明·吳承恩《西游記》第十七回:“返老還童容易得, 超凡入圣路非遙。”
上一篇:成語《遷怒于人》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適可而止》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