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蠢蠢欲動》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蠢蠢欲動:chǔn chǔn yù dòng
詞源: 南朝·宋·劉敬叔 《異宛·句容水脈》: “吳孫權赤烏八年, 遣校尉陳勛漕句容中道鑿破瑤, 掘得一黑物,無有首尾,形如數百斛舡,長數十丈, 蠢蠢而動。”
詞由: 三國時候, 吳國的國君孫權在赤烏八年, 派校尉陳勛到句容去, 負責把河道疏通, 以便運輸糧草。在開鑿河道時, 鑿破了一塊美玉。再往下挖, 就掘到了一個怪東西: 黑黑的, 沒有頭也沒有尾, 形狀就象好幾百斛的船,有幾十丈長。怪就怪在它不是死的, 而是活著;它還在動, 象爬蟲那樣蠕動著。
詞義:象爬的蟲子那樣蠕動。蠢蠢:爬蟲蠕動的樣子。比喻壞人準備搗亂、破壞, 或比喻敵人準備發動進攻。
書證: 鄭振鐸《黃公俊之最后》:“陳麻皮們已在蠢蠢欲動了。”唐弢《尺素書》: “那時候一批牛鬼蛇神, 正伺機露面, 蠢蠢欲動, 魯迅先生認為, 盡管不必有所實指, 但對這種行動進行口誅筆伐, 乃是一個不容忽視的任務。”峻青 《爆炸遠征隊》: “據點里的敵人又蠢蠢欲動。”
上一篇:成語《蚍蜉撼樹》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血氣之勇》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