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弦外之音》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弦外之音:xián wài zhī yīn
詞源:南朝·宋·范曄《〈后漢書〉自序》:“吾于音樂, 聽功不及自揮,但所精非雅聲為可恨,然至于一絕處,亦復何異邪?其中體趣,言之不盡。弦外之意, 虛響之音, 不知所從而來。雖少許處,而旨態無極。”
詞由:范曄不僅博經史、善屬文,而且曉音律,是一個多才多藝的人。在《〈后漢書〉自序》中,自述平生喜愛音樂,他說:“我非常喜愛音樂,聽人家彈奏不如自己彈奏更有意味。但我不僅愛好廟堂音樂,而且還喜愛地方曲調、民間小曲,它們都有妙處,令人享受無限的樂趣。曲調中所含的意思,彈奏后波游在空際中的聲音,實在是回味無窮。那怕是一個微妙的地方,也能使人神往,有說不盡的意味。”
詞義:彈奏以后給人長久回味的音響。本指音樂的余音,后來比喻不待說明給人自己去體會的意思。
書證:劉半農《奉答王敬軒先生》:“自以為這一句是一唱三嘆,那一句是弦外之音,這一句‘平平仄仄平平’,對那一句‘仄仄平平仄仄’對得極工。”
上一篇:成語《張綱埋輪》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強人所難》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