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暴鰓龍門》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暴鰓龍門:bào sāi lóng mén
詞源:《太平御覽》卷四十引《辛氏三秦記》:“河津一名龍門,巨靈跡猶在,去長安九百里。江海大魚洎(ji)集門下數千,不得上,上則為龍,故云曝鰓龍門。”
詞由:相傳夏禹治水時,在陜西、山西交界處的龍關將一座山鑿開,好讓河水流過。因為鑿開后的兩旁山巖活象開著的兩扇大門,所以將龍關改稱龍門。這兒距離長安九百里,據說還有巨龍的印跡。龍門的地勢較高,水沖瀉下來很急,因此,江海里的大魚,若有游得上龍門的,就變成龍了。但那兒常常聚集著的數千條魚,大都想上不得上,人們稱之為“暴鰓龍門”。
詞義:魚露出頭,仰望龍門山而不得上。暴:同曝,曬。鰓:這里以魚的鰓指代“魚”。舊時比喻處境困難或考試不中。亦作“暴腮龍門”。
書證:明·李贄《初潭集。師友六》:“去長安九百里,懸水下注,龜魚之屬莫能上。江海大魚集門下,不得上;上即為龍。故云:‘暴腮龍門,垂耳轅下。’”
上一篇:成語《暴虎馮河》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有條有理》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