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攬轡澄清》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攬轡澄清:lán pèi chéng qīng
詞源:《后漢書·范滂傳》:“時冀州饑荒,盜賊群起,乃以滂為清詔使,按察之。滂登年攬轡,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世說新語·德行》:“陳仲舉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登年攬轡,有澄清天下之志。”
詞由:陳仲舉是東漢大臣。他家的房室里臟亂得很,卻不打掃,他說:“大丈夫當為國家掃天下。”這時是東漢末年,外戚豪橫,宦官專權。他與李膺等反對宦官專權,為太學生所敬重,被稱為“不畏強御陳仲舉”。靈帝立,為太傅,與外戚竇武謀誅宦官,謀泄,反為宦官所殺害。
詞義:拿起韁繩就以澄清混亂的政治局面為己任。攬:拉著,合到一起拿著;轡:駕馭牲口的嚼子和韁繩。原指走馬上任,便有刷新政治,澄清天下的抱負。后指以改革政治、肅清混亂為己任。
書證:《舊唐書·姚珽傳》:“是用命卿出鎮,寄茲存養。果能攬轡澄清,下車整肅。”清·龔自珍《已亥雜詩》:“少年攬轡澄清志,倦矣應憐縮手時。”
上一篇:成語《拔本塞源》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斑駁陸離》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