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名落孫山》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名落孫山:míng luò sūn shān
詞源:宋·范公偁《過庭錄》:“吳人孫山,滑稽才子也。赴舉他郡,鄉人托以子偕往;鄉人子失意,山綴榜末,先歸。鄉人問其子得失,山曰:‘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
詞由:宋代有個名叫孫山的讀書人,談吐詼諧,人稱“滑稽才子”。有一次,孫山去外地參加選拔舉人的考試,同鄉有個老人委托他帶自己的兒子一起去赴考。待到發榜的時候,孫山見自己的名字列在最后,考了一個末名,而那位老人的兒子卻沒有考中,就先回家來。那位老人一見孫山就打聽自己兒子是否考中,孫山很風趣地回答他說:“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
詞義:名字落在榜末孫山的后面。比喻投考不巾。亦作“孫山落第”。
書證:清·黃小配《大馬扁》第一回:“好歹皇天庇佑,要中名舉人……若不幸名落孫山,那時更自難堪。”清·蒲松齡《邀孫學師景夏飲東閣小啟》:“學宮之堂構未竣,故使孫山落第。”
上一篇:成語《名列前茅》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后生可畏》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