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危言危行》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危言危行:wēi yán wēi xíng
詞源: 《論語·憲問》:“子曰:‘邦有道, 危言危行; 邦無道, 危行言孫。’”
詞由:有一天,孔子的學生在議論為人的問題: 有的說, 做人就要敢于講公正話, 做公正事; 有的說, 我最可恨那種人云亦云, 慣于諛美奉承的人。孔子聽了他們的議論, 笑著說:“你們的話只說對了一半, 為人要善于隨機應變, 說話做事都得看具體情況。當國家政治清平的時候, 說話可以直來直去, 人家不敢說, 我偏要說; 做事也不必顧忌,人家不敢做, 我偏要做。但是, 當國家政治險惡的時候, 做事雖然仍要公道, 可是說話卻要和順一點,不能鋒芒畢露,唯有這樣,才能避免惹禍上身啊!”學生聽了, 無不打心眼里佩服老師的社會經驗之豐富。
詞義: 正直的言語, 端正的行為。危: 公道, 正直。
書證: 宋《二程全書·外書六》:“然則危言危行, 危行言遜, 乃孔子事也。危猶獨也,與眾異,不安之謂。邦無道, 行雖危而言不可不遜也。”
上一篇:成語《博學多聞》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去梯言》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