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衣缽相傳》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衣缽相傳:yī bó xiāng chuán
詞源:《舊唐書·神秀傳》:“昔后魏末, 有僧達(dá)摩者, 本天竺王子, 以護(hù)國出家, 入南海, 得禪宗妙法,云自釋迦相傳, 有衣缽為記, 世相付授。”
詞由: 北魏末年有個名叫達(dá)摩的和尚, 原是印度香至王的兒子。他不遠(yuǎn)萬里, 來到中國, 成了東土禪宗七祖之始。據(jù)說他的禪學(xué)是從佛教的始祖釋迦牟尼那里傳授下來的。有袈裟和飯缽作為記號,可以世世代代地傳授下去。
詞義: 指禪宗師徒間道法傳授,常常舉行授與衣缽的儀式。衣:指和尚穿的衣服;缽:指和尚吃飯用的碗。后泛指師徒、父子之間的思想、學(xué)術(shù)、技能的繼承。
書證: 金·王若虛《滹南遺老集》卷四十:“魯直開口論句法, 此便是不及古人處, 而門徒親黨以衣缽相傳, 號稱法嗣, 豈詩之真理也哉。”
上一篇:成語《行有余力》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西鄰責(zé)言》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