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勝殘去殺》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勝殘去殺:shèng cán qù shā
詞源:《論語·子路》:“子曰:‘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誠哉是言也。’”
詞由:孔子的學生子路,志向遠大。他曾經當著老師和學生的面說過,如果讓他治理一個有千乘兵車的國家,那么,只要化三年時間就能治理得國富民強。他還經常問孔子做官治百姓的道理。有一次,子路問孔子:“為什么有的國君很有才干,可他的國度里還有殘暴的人,還要采用刑殺呢?”孔子告訴他說:“古人說過,慈悲的善人治國,到了一百個年頭,也可以叫殘暴的人變得不殘暴, 那就不必再用刑殺了。這話講得實在太好了!”孔子的話使子路領悟到治國不可急于求成的道理。
詞義: 殘暴的人都被感化了就可廢除死刑。勝殘: 殘暴的人被感化,不再作惡; 去殺: 廢除刑殺。亦作“捐殘去殺”。
書證: 《漢書·李廣傳》:“夫報忿除害, 捐殘去殺, 朕之所圖于將軍也。”
上一篇:成語《老大無成》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能近取譬》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