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朝發(fā)夕至》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朝發(fā)夕至:zhāo fā xī zhì
詞源: 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江水》: “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 有時朝發(fā)白帝, 暮到江陵, 其間千二百里, 不以疾也。”
詞由: 我國第一大河長江的上游,有巫、矍塘、西陵等三峽。那里兩岸連山,重巒迭嶂,江面狹窄,流水很急。特別到了夏季雨水多的時候,山洪爆發(fā),江水暴漲,連有些小山都淹沒在水里了。這時,如果有人有緊急的任務(wù)要從四川的白帝城(在今奉節(jié)縣)坐船到湖北去,那是早上出發(fā),天黑就可以到達江陵。這兩地相距一千多里遠,一天時間就航到,可見江船順著急流的速度比騎快馬、乘疾風(fēng)都快啊。
詞義:早晨出發(fā),晚上到達。形容迅速,或交通便利。也形容路程不遠。
書證:唐·韓愈《祭鱷魚文》:“潮之州,大海在其南。……以生以食,鱷魚朝發(fā)而夕至也。”
上一篇:成語《有教無類》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木人石心》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