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四體不勤,五谷不分》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四體不勤,五谷不分:sì tǐ bù qín , wǔ gǔ bù fēn
詞源: 《論語·微子》: “丈人曰:‘四體不勤, 五谷不分, 孰為夫子?’ ”
詞由: 有一次, 孔子從楚國到蔡國去。其學(xué)生子路掉隊(duì)落在后面,遇見一個(gè)年老的人, 用拐杖挑著竹器過來。子路問他說:“您看見我的老師了嗎?”老人說:“我看你四體懶惰,連五谷都分辨不清, 道路上往來的人不少, 我知道哪一個(gè)是你的老師呢?”說罷他就把拐杖插在田中, 開始耘田了。
詞義: 不參加勞動(dòng), 分不清五谷。四體: 人們的兩手兩足; 五谷: 指稻、黍、稷、麥、菽。形容脫離勞動(dòng), 缺乏農(nóng)時(shí)知識。
書證: 晉、陶潛《扇上畫贊》:“四體不勤, 五谷不分, 超超丈人, 日夕在耘。”
上一篇:成語《周而不比》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垂髫戴白》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