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書籍如何斷舍離?
有的簡友物品已經很少了,比如衣服包包鞋子,可還是有很多書籍,很難丟棄,明明不看,但就是下不去手。
你會發現,斷舍離也好,人生也好,所有糾結都有一個共性:
明明知道,但就是做不到。
為什么呢?
知道做不到,其實就是不知道。
這樣還不如不知道,不知道做不到,還能安慰自己。但是你知道了就麻煩了,做不到就會自責,不自責也會有男朋友、老公、孩子來指責。
一件東西難以丟棄,你就一定還需要它。
也許理智上你感覺不需要了,但精神是需要的。
丟不掉書,是因為你潛意識感覺自己還有很多東西不懂,所以還需要很多書來學習。
這是和人的求知欲有關的。有的人很開心:我沒有書啊,我丟起書來可快了。那可能是因為你本身就不求上進,未必是解脫了,真的不需要書。
丟不掉書的,舍不得的,大部分都是求知欲旺盛的人。
因為對精神成長的要求比較高,總是覺得不滿足,所以把書留下,期待能繼續成長。
而舍棄的辦法很簡單:繼續提高自己。
上了初中,小學的書就不用了。上了大學,中學的書就不用了。就這么簡單。
你之所以還留著那么多書,是因為你還沒畢業,還不專業,所以還需要。
以我自己為例,我研究極簡,實踐極簡,一開始也有很多這方面的書,但慢慢就少了:因為有些書寫得比較淺顯,適合入門,我現在不需要了;因為一些書的觀點我并不認可,也不需要了。
退而求其次,即使你還需要,也完全可以捐出去,不需要留在家里。一來騰出空間,二來讓更需要的人把物品用起來。三來呢,你需要的時候還可以買得到。
所以,讓書走吧,用知識滋養更需要的人。這便是功德。
我算是一個愛讀書的人,書籍多的時候也有近千冊,經過斷舍離之后還有200多本,一直陪伴我多年。近來決心將書籍再進行一次精簡,原則是:有電子書的,一律精簡;寫得不如我好的,一律精簡;內容熟稔于心的,一律精簡。
或賣或送之后,還剩下這10本:
1.《直視驕陽》
這是著名存在主義心理學家歐文·亞隆的一本書,我是很喜歡存在主義的,也研究了幾年。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是討論死亡。他的著作還有《當尼采哭泣》。
2.《與哲學家談快樂》
人生是為了追求快樂,那么真正的快樂是什么?是隨心所欲嗎?是自由嗎?是奉獻嗎?哲學家的觀點不一定適合你,但這群地球上最有智慧的人至少會給你一些啟發。
3.《生活的哲學》
什么樣的人生值得過?如果你也有過這樣的發問,可以看看這本書。
4.《大問題》
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什么是美?什么是自由?什么是意義?什么是完美的制度?這本書唯一的缺點是不容易讀,雖然已經盡量通俗化了。
5.《小家越住越大1》
如果你有機會裝修房子或者改造房子的話,這本書會是一個不錯的參考。不建議購買第二冊。
6.《美在舉手投足間》
日本禪師所著。我讀過很多教人如何生活的書,這一本完全沒有說教的意味,娓娓道來,如沐春風,也許和作者的修行功夫有關。
7.《日本人妻幸福生活秘籍244招》
怎么做料理?怎么清洗?怎么打掃?怎么疊衣服?地毯有了壓痕怎么處理?全是生活小妙招,這些東西在網上也能找到,這是一本大全。缺點是略貴。
8.《團體心理治療》
依然是歐文·亞隆的巨著,團體心理治療的教科書。什么是團體心理治療?就是一群人參與的,最簡單的如團建拓展等。
9.《究竟真實》
傅佩榮先生解讀《道德經》的一本書。我之所以還留著它,是因為一直沒看完,看完了也許就舍了,去讀原本了。
10.《圣經》
弟子是基督徒,送我一本《圣經》,有機會需好好拜讀一番。
此次精簡之后,以后買一本出一本,保持10本書籍,不再增加,也許有一天,只留3本書或者1本書。
有沒有知識,也許在于讀了多少書;
但有沒有文化和修養,絕對不在于你讀了多少書,
而在于你有沒有真心相信的東西,心中有沒有善良,有沒有同情心,有沒有愛。
或者像孟子說的,有沒有惻隱之心、辭讓之心、羞惡之心、是非之心。
上一篇:為自己的人生準備一份思維的大餐
下一篇:人是衣服馬是鞍,得體的服裝為少年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