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多了路好走
國人的朋友觀有誤
朋友不是用來辦事的
朋友多了路難走
中國人一向好結交朋友。因此,有關朋友的俗語特別多。比如“朋友多了路好走”“多個朋友多條路”,評價某個人特別喜歡交朋結友,多是充滿贊美、褒揚之詞。某某人因一生朋友多多,因而一生往往會備受人們敬重。《水滸傳》中綽號“小旋風”的柴進,在交朋結友方面就很不一般。這個人因血管中流著前朝(宋是在后周王朝基礎上建立的)皇族的高貴血液,一直受到當朝(《水滸傳》的背景時代是大宋)“丹書鐵券”的特權保護,本該奉公守法,低調做人,好好地當個“良民”。不料柴進卻喜歡結交一些專門對抗政府,甚至犯下了殺人放火一類“彌天大罪”的“道上”朋友。這本來是犯大忌的事,在江湖中卻特別受人稱道。林教頭、宋公明、武二郎等好多英雄好漢,都受過他的周濟。不經過柴進的私家莊園這個“通道”,許多英雄恐怕都上不了梁山。
但是,國人中不少人的“朋友觀”存在著問題。其中之一,就是許多好交朋友的人,多帶有明顯的功利性特征。很多人習慣將朋友進行分類,如“酒肉朋友”(常在一起吃吃喝喝的),如“益友利友”(交之有益,互相幫助;結之有利,互利互惠)。再上點“檔次”的,還有什么“諍友”(從字面上看,大意當是可“以言與之爭”,見著面時一般會說真話、實話,甚至敢提出不同的意見,道朋友的“短”)。按常理講,人生苦短,一生中倘能交上幾個“酒肉朋友”是最好的。因為“食色,性也”,“食”是第一位的。“人是鐵,飯是鋼,一天不吃心頭慌”,食之佳肴,首當酒和肉。“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倘“三月不知肉味”,又何其苦。因此,當某君有了一瓶得之不易的陳年老酒,又恰逢朋友打了一只野豬或野兔,約上幾個朋友,談笑間胡吃海喝一番,此類聚會應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樂趣,卻不知為何多被“正人君子”視為錯,視為非。某人一生中,倘只交了幾個這樣的“酒肉朋友”,往往不僅在家人那里通不過,就是在朋友圈中也會沒有面子。必被親朋以“光交些酒肉朋友,又有何用”一類話語責斥之。
由于世間多數人都持這類認識,于是交朋結友中的許多問題也就出來了。如某人一旦已被某人視為朋友,從此就得“時刻準備著”,為朋友所“用”。別小看這個“用”字,其基本要求、準則當是: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遇到小事,則可能為朋友破財破鈔;遇到大事,則需要為朋友“赴湯蹈火”“兩肋插刀”。總之,為朋友,必須在所不辭;為朋友,必須勇往直前,即使死了,也死而無怨,死得其所。這種情況對多數人來講,也許都會感到非常困難:比如,某人貴為一個掌管著工程大權的“工部侍郎”,那就必須得“宰一截馬路”出來讓朋友承包修建;某人貴為“批發”官帽子的“吏部尚書”,則必須拿幾頂出來給朋友乃至朋友的朋友戴上。否則,就“不夠朋友”。而一旦被視為“不夠朋友”并因此得罪了朋友特別是“老朋友”,以后也許就會感到在朋友圈中難以“混”下去,此生也許就不敢再交朋友。最終,倒給弄成了個“孤家寡人”。據稱,近有某“封疆大吏”,在臨死之前曾稱自己一生最大的悲哀是“同志多,朋友少”。聞此觀點,悲矣。倘周圍都是一批等候著要“用”自己的“朋友”,如何應付得過來!從古至今,有很多貪官污吏,都是在入獄后紛紛發現,此生無非錯在交了幾個不該交的“朋友”。后悔否?望更多的人深思。
不少人所托“朋友”之事,又多為違反原則之事。有智者言,國人中有很多人沒有西方人倡導的那種“原則精神”。其意大約是,對什么事才該找朋友辦,朋友能辦不能辦,朋友辦不了又怎么辦,沒有個基本的原則、起碼的標準。加之體制原因,很多人感到要辦個事很難。要么低三下四,要么忍氣吞聲。而“人不求人一般大”,又是許多人都懂得的道理。為了辦事時方便,為了將“低三下四”變成“揚眉吐氣”,大凡有事的人,一決定要辦某事,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憑自己的關系、手段,先去托一下“朋友”。特別是倘遇著有與“朝中人”剛好是“朋友”的,那欲辦事者就會喜不自勝。至于別人的難處,如在不在職權允許的權力或影響力范圍之內、照此辦理了會給別人留下個什么“把柄”或“后遺癥”,都不是那托人者考慮、關心的事。這種心態及行為常常將那被視為“朋友”的人置于進不得、退不能的“兩難”境地。有時,是不該、不能這樣去幫;有時,是根本幫不了;還有時,則可能是幫了朋友,往往又會傷及了另一方。倘那另一方也非“尋常之人”,弄不好,不僅辦不成事,說不定還為此丟了“飯碗”,甚至引來牢獄之災。
有道是“站著說話不腰疼”。許多局外人常喜歡用“一闊臉就變”的話,責怪“政治圈”內的朋友;用“越富有越摳門”的話責怪“經濟圈”的朋友。按這些人的邏輯,既然叫“朋友”,你那手中的權,你那身上的錢,就都該有我的一半。也許,這就是《史記·陳涉世家》中所記載的陳涉在“與人傭耕”時,沒忘了對身邊那幾個伙伴說的那句“茍富貴,毋相忘”的真正動機。
上一篇:《無度肯定不是大丈夫》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來說是非者,也有是非人》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