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需要挫折的錘煉——杰奎琳的“人格錘煉”教子法
杰奎琳是美國第35任總統(tǒng)約翰·肯尼迪的夫人,曾被稱為美國人心目中最美的“第一夫人”。
杰奎琳與肯尼迪有一兒一女,兒子被人們稱為小約翰。在小約翰三歲時,肯尼迪總統(tǒng)不幸遇刺身亡,之后教育子女的任務便落到在杰奎琳一個人的肩上。
肯尼迪去世后,杰奎琳帶著一對兒女從華盛頓搬到紐約居住,兩個孩子便開始在紐約上學讀書。也許是過早失去父親的原因,小約翰從小便很自卑、膽小,做事情也優(yōu)柔寡斷,很依賴母親。杰奎琳覺得兒子這樣的個性以后實在難以在社會上立足,就決定好好“錘煉”他一下。
當小約翰剛剛11歲時,杰奎琳就“狠心”地把他送到英國的德雷克島,那里有一個“勇敢者營地”,專門用于訓練一些人掌握特殊的本領。雖然一開始小約翰哭鬧著不肯離開媽媽,但杰奎琳絲毫沒有心軟,還是堅決把兒子送到了那里。
不用說,小約翰在那里吃了不少苦,但同時他也學會了爬山、駕駛帆船等勇敢者的技能,既鍛煉了膽量,又增強了意志力。
兩年后,杰奎琳又將小約翰送到緬因州的一個孤島上,讓兒子在那里學習獨立生活。這次訓練一共20多天,而小約翰隨身攜帶的東西只有一加侖水、兩盒火柴和一本野外生存的書。但20天后,小約翰順利完成了任務。
此后的幾年中,杰奎琳又把小約翰送到肯尼亞的荒島之中,繼續(xù)鍛煉他的野外生存能力。為了增加兒子獨當一面的能力,她還把兒子送到危地馬拉,讓小約翰參加地震救災的工作……
經(jīng)過幾年的艱苦錘煉,小約翰由原來那個懦弱、依賴的小男孩,成長為一個自信、勇敢、意志堅定的熱血青年。
<<<家教家風感悟
哪怕是美國的“第一夫人”,對子女也毫不嬌慣,甚至創(chuàng)造機會讓孩子去經(jīng)受挫折、錘煉意志。自然,杰奎琳的這種“人格錘煉”教子法也收到了效果,小約翰成年后非常出色。
即使放在今天,很多孩子也很難吃得了小約翰當年所吃的苦,或者害怕吃苦。與此相應,許多父母寧可自己多吃苦,也不愿讓孩子吃苦,甚至會想當然地認為,孩子長大后,自然就能具備堅強、勇敢、自立等精神品質(zhì)了,現(xiàn)在只要學習好就行。可父母們?yōu)槭裁床幌胍幌拢汉⒆蝇F(xiàn)在連自己洗襪子、洗衣服都不會,一切都依靠父母照顧,未來又怎么能獨立面對困難、承擔責任呢?
孩子的成長需要挫折的錘煉,只有經(jīng)歷過苦難、經(jīng)歷過挫折,才能培養(yǎng)起堅強的毅力和精神,就像俄國作家屠格涅夫說的那樣:“你想成為幸福的人嗎?那么首先要學會吃苦。能吃苦的人,一切的不幸都可以忍受,天下沒有跳不出的困境。”所以,如果父母真正希望孩子在未來獲得幸福,現(xiàn)在就應該像“第一夫人”那樣,舍得讓孩子去吃點苦,“錘煉”一下孩子的人格和意志。
1.父母要堅定自己的立場
從小養(yǎng)尊處優(yōu)的小約翰,被母親送到英國德雷克島接受艱苦的訓練,自然是極其不情愿的,但杰奎琳并沒有因此而心軟,而是堅定地將孩子送了過去。
作為父母,如果想對孩子進行有效的挫折訓練,就必須堅定自己的立場,不能因為孩子哭鬧就心軟、妥協(xié)。當然,在堅定自己的立場時,父母也應注意自己的態(tài)度,盡量做到態(tài)度和藹,語氣平和、堅定,切不可恐嚇、訓斥孩子,傷了孩子的心。
2.從“管”孩子向“放”孩子轉(zhuǎn)變
在西方國家,父母對孩子大多都持“放”的教育態(tài)度。在他們看來,孩子就應該有他獨立的人格和自強的品格,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去勇敢地探索,而不是把孩子關在家里管教。
與西方的父母相反的是,大多數(shù)中國父母喜歡“管”孩子,認為父母管孩子、照顧孩子是天職。讓孩子出去勇敢探索,“那怎么行?”“多危險啊!”“多不務正業(yè)啊!”“那是萬萬不可的!”結(jié)果,孩子都成了溫室里的花朵,經(jīng)不起風吹雨打!這樣的孩子日后走向社會,又怎么能獨當一面呢?
為此,我們不妨學學西方的父母,將自己的教育觀念從“管”孩子向“放”孩子轉(zhuǎn)變一下。連“第一夫人”都舍得“錘煉”孩子的人格,主動讓孩子去吃苦,讓孩子經(jīng)歷那么多挫折,我們還有什么舍不得的呢?
3.及時排解孩子的心理壓力
雖然我們一直強調(diào)應該讓孩子經(jīng)受點挫折、吃點苦,但孩子的年齡畢竟較小,心理承受能力不夠強大,遇到困難產(chǎn)生心理壓力也很正常。這時,父母要及時幫孩子排解心理壓力,消除孩子的消極情緒,讓孩子明白,眼前的困難都是暫時的,只要堅持下來,風雨過后總有彩虹。也可以跟孩子分享一下自己的一些吃苦經(jīng)歷,與孩子共情,讓孩子感覺自己是被理解的,而且也能從父母的經(jīng)歷中獲得鼓舞和動力,為最終戰(zhàn)勝困境而繼續(xù)努力。
上一篇:孩子都有一個任性的敏感期
下一篇:守時守信,才能交到真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