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陳鶴琴的“細節教育”
陳鶴琴是我國著名兒童教育家、兒童心理學家、教授,中國現代幼兒教育的奠基人,被譽為“中國幼教之父”。陳鶴琴共有七位子女,在他的教導下,幾個孩子都先后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
陳鶴琴非常注重通過日常生活中的小細節來教育子女,尤其注重培養子女的獨立性。他曾在自己的著作《家庭教育》中提出十七條教育原則,其中指出:凡是孩子自己能夠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凡是孩子自己能夠想的,應當讓他自己想。他認為,“做父母沒有不愛自己小孩的,可愛的方法很容易弄錯。有些父母,不懂得孩子生理和心理的狀態,往往因為自己的成見,把孩子管束得像囚犯一樣……”
對此,陳鶴琴指出,父母愛孩子的真正方法,就是照顧到孩子的身心發展和需要。比如:當孩子要自己吃飯時,父母就該讓孩子學著自己吃,不要喂他,并且還要單獨為孩子購置餐具,鼓勵孩子自己吃飯。
當孩子要自己穿衣服時,父母不要打擊孩子躍躍欲試的心情,更不要把自己的觀念強加給孩子。孩子想穿哪件衣服、喜歡什么顏色和式樣,只要穿著舒適,保暖適度,就要尊重孩子。
孩子睡覺時,也要讓他睡在自己的小床上,不要總粘著父母。更需要注意的是,父母千萬不要抱著孩子睡覺,這樣孩子習以為常后,就不肯自己睡了,不利于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除此之外,家里的一切生活用品,如門把手、臉盆、毛巾等,都應照顧到小孩子的使用習慣,并多鼓勵孩子自己去做那些他力所能及的事,而不是由父母代勞。
總之,父母在愛孩子時,一定要掌握好愛的方法,尤其不能過分地溺愛孩子,這是錯愛,最終只會害了孩子。愛孩子,就一定要明白愛的方法,這樣才能把孩子養得好、教得好。
<<<家教家風感悟
作為著名的幼教專家,陳鶴琴曾被稱為“東方的蒙臺梭利”,因為他與蒙臺梭利分別是20世紀東、西方幼兒教育理論和實踐研究的集大成者,且在很多教育理念上都有相似之處。
比如,蒙臺梭利曾創辦“兒童之家”,鼓勵孩子們在“兒童之家”進行運動、做手工、照顧動植物等,而且課程安排也打破了一節課的時間規定,強調個人學習和個人活動,其宗旨就是培養孩子自覺主動的學習和探索精神。而陳鶴琴在自己的教育著作中,也專門強調了培養孩子獨立的習慣和個性等,并指出了父母替孩子做事對孩子成長帶來的弊端等。
時至今日,不論是蒙臺梭利還是陳鶴琴,他們在主張培養孩子獨立性的教育理念仍然適用。對此,父母們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1.停止事事包辦,給孩子自己動手的機會
現在孩子的致命弱點就是缺乏獨立性、依賴性強。這種現象主要還是因為父母過多的包辦代替,生活中的大事小事都由父母包辦了,不許孩子動手參與。結果也讓孩子養成了自私、懶惰、依賴、拖拉等毛病,獨立能力低下。所以,從現在開始,父母不要再對孩子事事包辦了,而應鼓勵他們自己動手。該孩子自己吃飯的,就不要喂;該孩子自己穿衣的,就不要幫;該孩子自己學習的,就不要替;該孩子自己做的事,更不要為他出頭。只有父母學會放手,給孩子自己動手的機會,讓孩子在自己動手中體會到勞動的快樂,才能逐漸培養起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以及對自己、對家庭、對社會的責任感。
2.為孩子創設一些體驗生活的機會
要想培養孩子獨立自強的能力,就要從小鼓勵孩子去體驗生活,讓孩子很早就明白:生活是靠勞動創造的,幸福是靠奮斗爭取的。同時,讓孩子早日投入到生活當中,也能讓他們盡快掌握獨立的知識,鍛煉生活本領。比如,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讓孩子獨自上街買東西;讓孩子自己去參加各種展覽;甚至可以讓孩子一個人到離家較遠的親戚家作客。孩子在這些生活體驗中,也能逐漸學會應付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和困難。還可以放手讓孩子當一次家,讓孩子來學著安排一家人的生活飲食起居等活動。如,早晨讓孩子安排一家人的早飯,中午要去買菜,下午要打掃衛生,等等。在這樣的體驗中,也能很好地鍛煉孩子動手、動腦能力,讓孩子的獨立能力在家務勞動中得到提升。
3.鼓勵孩子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活動
讓孩子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活動,不僅能鍛煉孩子的獨立能力,還能培養孩子克服困難的勇氣,養成吃苦耐勞的習慣。
比如,在寒暑假時鼓勵孩子去參加冬令營、夏令營等活動,培養生活自理、自主能力以及堅強的個性;或者鼓勵孩子去參加一些志愿者活動、獻愛心活動、環保活動等。在這種集體活動中,孩子也可以逐漸學會如何照顧他人和自己,同時還能培養孩子助人為樂、與人為善的良好品格,可謂一舉多得。
上一篇:堅持到底,才能看到希望
下一篇:多與孩子進行學習上的探討——葉圣陶“為兒引步”教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