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機遇,把所有的風險降到最低
二十幾歲的年輕人一定要明白,機遇同時也意味著挑戰,它是與風險共存的。無論你是想獲取財富,還是想得到名望、地位,或者想過平凡的生活,只要有機遇在的地方,就有風險,你就要迎接挑戰。而一個善于利用機遇的人,會把所有的風險降到最低,把機遇徹底變成成就。
因為機遇是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才會降臨一次的,那就意味著競爭者眾多。同時,機遇也意味著要把一個人推到眾人面前,推到財富面前,推到地位面前。這樣的事,是每個人都渴望的。在機遇面前如果你成功了,就會一朝聞名天下知;而如果你失敗了,等待你的也將會是殘酷的打擊。機會是一個向眾人展現自己的舞臺,舞臺風光的背后是對自身抗壓能力和風險承受能力的一種考驗。只有我們勇敢地迎接這種挑戰,才會有達成自己目的的可能。而一味地退讓,只能讓機遇從自己面前溜走。
自信地把握機遇,利用機會成功,是一件有風險的事,只有我們有能力把風險降低,才能保證自己不會陷在尷尬的境地,才能好好利用機會。
梅蘭芳在出名以前,一直在北京唱戲,因而沒有得到南方民眾的認可。因為當時流傳的習俗是不到上海不能成名角。就在這時,曾和他同臺演出的名角譚鑫培老人給了他一個機會,老人要去上海演出,決定將自己的壓臺大戲改在倒數第二個曲目,將壓臺機會讓給了梅蘭芳。
當時,如果能唱好大軸,梅蘭芳就可以算功成名就了。但是,唱大軸并不是一件簡簡單單的事,如果一旦失敗,梅蘭芳再讓觀眾認可就難了。他并沒有猶豫,但也沒有盲目自信,他立刻找來了自己的幕僚們為自己出謀劃策。比如,上海觀眾喜歡什么風格的戲,怎樣的戲可以避免吃力不討好,怎樣演才會讓人難忘。畢竟,這是他在上海第一次唱戲,必須由當地人作參考才可能取勝。結果,他選擇了上海人喜歡的熱鬧的武戲,即其中既有打又有鬧,又有眉目傳神的表情戲,但是又很少有人演過的《穆柯寨》。然后在演技方面請教名家,指出自己的缺點。他從沒演過貼扎靠(穆桂英背后的旗子)的戲,總是習慣性低頭,臨時改是來不及了,于是讓一個人坐在離戲臺最近的地方提醒他,一旦他低頭了,那人就打開扇子。兩天兩夜地謀劃下來,大家確實為他提出了不少好點子,從選曲目,到表演細節,到邀請貴賓,都有他幕后策劃人的功勞。結果,梅蘭芳就憑著一出《穆柯寨》在上海一炮走紅,繼而風靡了整個江南。
如果沒有譚鑫培給他提供的機會,梅蘭芳的戲就不可能那么快打到上海。沒有他的扎實基本功,一切也會毀于一旦。如果沒有梅蘭芳及時把握機遇,迎接挑戰,他可能只能唱到北京。如果不是幕后的策劃降低了失敗的風險,僅憑梅蘭芳一個人,他可能不會一敗涂地,但至少不會那么快風靡大江南北。
所有的機遇,都隱藏著一定的風險,如果我們善于利用機遇,就能夠快速達到目的。所有的機遇,同時也是障礙,這就看我們從什么角度去看,只要我們足夠樂觀,擁有足夠的智慧,就能把障礙變成機遇,把壓力變成動力,把風險化為財富。
1835年,猶太人約瑟夫投資了一家火險公司,這家保險公司的規則是:顧客發生大火災時,公司得賠付預先確定比例的錢;假如不出火災,當然是穩賺不賠的生意。投資這種公司,出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公司向客戶的承諾。
他投資后不久,紐約發生了一件特大火災事故。很多同行認為自己要賠大了,紛紛低價轉讓股份。然而約瑟夫劍走偏鋒,買下了所有股份。當然,為湊夠賠付的錢,他甚至賣掉了經營多年的旅館。不久,他就到紐約賠款,還清了債務。這之后他的公司信譽提高了,約瑟夫把保險金提高了一倍,但是還有很多客戶在他的公司投保。于是,在這場火災中,約瑟夫不但沒有賠錢,還凈賺了15萬美元。
雖然冒了不小的風險,約瑟夫還是抓住了這次機遇,好好地利用了這次火災機遇,提高了自己公司的信譽,在商場上,信譽也是一種財富。對比今天某些保險公司在賠付方面一直拖拖拉拉,甚至于減少賠付額,不予賠付等,約瑟夫的眼光是多么長遠,又多么善抓機遇啊!每個人至少有十個親朋好友吧。要知道,如果有一個客戶對你的賠付態度不滿意,你就會失去潛在的十個客戶。機遇也是挑戰,只有善于把握機遇、利用機遇的人,才會把夢想變成現實,而那些不想付出、不想冒險的人,只會坐失良機。
二十幾歲的年輕人一定要明白這一點,一定要善于利用機遇,才會成功。機遇并不是財富,機遇也并不是名利,機遇只是一個切入點,如果利用得好,你就會得到想要的一切。只有把機遇看成挑戰自己、和他人競爭的好機會,并勇往直前,用智慧和策略把一切不利于自己的因素消滅掉,我們才可能借這次機會達到目的,最終成功。
上一篇:利用圖形助力記憶
下一篇:剩男剩女:大齡青年的苦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