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柔互用,和諧管理
在現代社會中,許多企業的管理方法不外乎兩種:要么就是強調剛性管理,要么就是強調柔性管理。實際上,成功的企業大多數都剛柔并重。
如果把管理理論比作為一輛汽車的話,那么剛性管理與柔性管理就如同是這輛汽車的兩個前輪。正是這樣的兩個“輪子”一起滾動,目標方向相同了,追求兩方面的不斷完善,才能夠使管理在實踐當中得到不斷完善與升華。
對于企業中的剛柔相濟的綜合管理思想,指的是在企業管理當中一定要以剛性管理為基礎,研究員工心理和行為的活動規律,使員工的個人需要與企業的意志相協調,從而達到生產效率和管理效率的全面提高。
企業中的“剛”指的也就是嚴格的規章制度,“柔”指的就是關懷溫情體貼。
“剛”與“柔”是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如果沒有了“剛”就無所謂“柔”,沒有“柔”也就更談不上什么“剛”,“剛”和“柔”是相互依存的,缺一不可的。
企業的管理是不能離開“剛”的。企業必須要有規章制度,要有行為規范,工作紀律要嚴肅地對待、嚴格執行,沒有規矩就會不成方圓。
如果企業沒有嚴格的制度和紀律,各自為政,各行其是,企業就會是一盤散沙,生產任務不能完成,自然產品質量也就提不上去。
企業在執行制度的時候一定要嚴格,執行紀律時一定要嚴肅。對不能自覺執行的人,企業則要嚴肅查處,絕不姑息遷就,心慈手軟。如該“剛”不“剛”,那么就會使制度松弛,而且紀律松懈,就會失去制度應有的嚴肅性,從而導致行為失控,甚至使企業渙散。
同樣的道理,“柔”可謂是企業管理當中的重要方面。俗話說“感人之心,莫先于情”,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感情是搞好企業管理的重要紐帶。
企業領導干部一定要善于用真心去做廣大員工的工作,將職工當作自己家中的親人一樣對待。用平易近人的態度去關心每一個職工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用火熱的情感,真心誠意地為職工做好事,辦實事,幫他們排憂解難。
“投之以桃,報之以李”,領導給職工要多獻一份愛,職工就能夠為企業多盡一分力。如果該“柔”的時候不“柔”,對職工不講情,不動情,冷酷無情,無情無義,如此這般,就會使職工失去對企業的溫暖感與依賴感。這樣的話,就會使企業失去應有的凝聚力與向心力。
搞好企業管理的重要一條原則就是剛柔相濟。該剛則剛,堅持原則,絕不留情;該柔則柔,關懷體貼,充滿人情。企業管理者應本著親和一致、奮力進取的管理精神把企業搞得井然有序而且生機蓬勃。
剛柔相濟可以算得上是企業的一種綜合管理思想,其理論在管理理論問世的時候就已存在了。
管理學的鼻祖,也就是泰羅,大家普遍都認為在其管理思想以及著作中只強調標準化、規范化和制度化的管理,只見其“剛”,而不見其“柔”,其實這是一種誤解。
雖然泰羅沒有明確提出剛柔一定要相濟,可是其思想中已經蘊含著剛柔相濟的思想,體現的是兩個中心:一個是以事或者物為中心,另一個是以人為中心。
從企業實踐的角度來看,剛性管理與柔性管理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剛性管理是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礎,它為整個管理工作構建了一個骨架,規定了管理的幅度、目標、時間、空間和必要的剛性手段,使企業與個人的所有行為都在這一框架下有序地運行。
沒有規章制度的企業必然是無序而且混亂的,柔性管理也肯定會喪失掉它的立足點。
企業的柔性管理是以剛性管理的存在為基礎的。
企業缺乏一定的柔性管理,剛性管理也會難以深入?,F如今,任何一個成功的企業,不管其規模是大還是小,也不管其資本是不是雄厚,其成功的背后必然會有一個共同的訣竅,那就是懂得剛柔相濟。
因此,在實際的生產管理工作中,一定要堅持“剛”和“柔”這兩個不可偏廢的原則,一定要兩個輪子一起轉。剛性和柔性一定要齊頭并進,在發展中,企業要不斷地去完善剛柔相濟的綜合管理方法。
剛性管理是企業管理的基礎,一旦離開了剛性管理,那么企業管理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同樣的道理,柔性管理是企業管理的靈魂。離開柔性管理,企業管理就會成為一潭死水。
許多研究者都指出,企業的管理應該將剛性與柔性有效結合,這樣管理的效率才能夠得到提高。
企業管理,要以尊重人為前提,發展生產和提高效率,完善各項剛性管理制度。在追求生產效率和技術進步的同時,在強化剛性管理的過程中,企業要兼顧人的自身價值的實現。
這樣,企業才可以在發展中前進,在前進中發展,從而保持良好的運行狀態。
因此,企業一定要把剛性管理和柔性管理融合為一個和諧的整體,只有如此才可以實現“人”與“物”、感性與理性、情感跟效率的和諧統一。
企業在制度管理的基礎上要逐步加強管理中的“軟控制”,做到剛柔并濟。
西方科學管理思想一開始即強調嚴格的制度管理和賞罰分明的控制手段,這是一種“硬邦邦”的控制手段。
對于今天的管理者而言,只知道依賴剛性的制度約束是遠遠不夠的:一是因為制度不是萬能的,任何看似完美的制度設計都必然存在缺陷;二是“剛強”的東西容易傷人,不但存在著制度執行中處罰不當的風險,靜止的制度本身更隱藏著無法因形勢、環境、時機等的變化而使“良法”蛻變為“惡法”的可能。
當代管理理論發展的一個基本趨勢是,在管理中加強制度建設的同時,應該更加注重文化、價值觀、情感等軟控制因素,用“柔性”的力量去打動人、去感染人、去熏陶人、去塑造人。
德國哲學家卡西爾指出,一切生命體都各有“一套感受器系統和一套效應器系統”,而人“除了在一切動物種屬中都可看到的感受器系統和效應器系統以外”,還存在一個獨特的“符號系統”。因此,“人不再生活在一個單純的物理宇宙之中,而是生活在一個符號宇宙之中。語言、神話、藝術和宗教則是這個符號宇宙的各部分”。
人所擁有的這個“符號系統”使人在本質上成為“文化的動物”,“文化管理”因而成為當代管理的基本共識。
文化對人的影響是無形的,潛移默化的文化與價值觀等因素作為一種柔性的力量在當代管理中幾乎無處不在,并在管理實踐中逐步取代傳統的剛性制度管理而占據了主導地位。
《道德經》第六十八章說: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
這里的“不武”“不怒”“不與”,都強調了對暴力、剛強的警惕和慎重,而恰恰是這種不逞勇武、不施暴力的競爭與管理之道,使管理者能達至“善戰”“善勝”的最高境界。
隋末著名大將尉遲敬德剛降唐時,因一起投降的原劉武周的將領紛紛反叛,他也遭人懷疑,被李世民部下囚禁。李世民部下主張殺掉他以絕后患。但李世民對這員猛將卻是一見如故,倍加信任。
一番推心置腹的動情溝通,李世民把情感的力量發揮到極致,耿直的尉遲敬德從此甘愿為李世民肝腦涂地,南征北戰,立下汗馬功勞。今天的管理者或許應該牢記:剛性的制度使員工被迫服從;而柔性的文化則使人心悅誠服。
以柔克剛是道家辯證智慧的基本內容之一,作為一種文化基因已深深地滲入中國人的血液之中而成為其基本的行為方式。一個最經典的例證就是太極拳。
以柔克剛是太極拳中最核心的法則。與對方交手時,太極拳手講究跟隨對方之勁路,隨屈就伸,借力打力。對方雖然剛勁十足,招數變幻無窮,但我方總的原則是以柔化剛,以柔克剛,讓對方的力量在我方的柔勁中消遁。
對方進入你的防護圈,會陡地發現有勁沒處使,或是勁力突然失去了方向和目標,無形中力窮勁盡。所以真正的太極高手,其內勁往往忽隱忽現,若有若無,見之有形,按之無跡,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相反,剛勁則是有限的,不僅有限,而且還很容易耗損和自傷。所謂“四兩撥千斤”,實是避實就虛、以柔克剛智慧在武學上的生動體現。
管理中真正有效的控制之道也必然是這種以柔克剛的哲學思想的體現。面對競爭對手咄咄逼人的進攻,面對人際關系激烈尖銳的矛盾,我們的管理者若能用無形的柔性方式接招拆招,則無疑可以避免出現兩敗俱傷的結局。
美國著名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曾在其辦公室面對一位不速之客長達10分鐘之久的恣意謾罵,辦公室所有的職員都感到無比氣憤,以為洛克菲勒一定會拾起墨水瓶向他擲去,或是吩咐保安員將他趕出去。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洛克菲勒只是停下手中的活,用和善的神情注視著這位攻擊者。
對方愈暴躁,他就顯得越和善!那位無禮之徒沒有遭到抵抗,好比“打出去的拳”全打在棉花上,終于漸漸地平靜下來。
最后,他在洛克菲勒的桌子上又敲了幾下,仍然得不到回應,只得索然無味地離去。而洛克菲勒就像根本沒發生任何事一樣,重新拿起筆,繼續他的工作。
在對管理者本人的素質修養上,老子的剛柔辯證智慧也昭示我們:一個優秀的管理者必須時刻做到謙下不爭,虛懷若谷,不斷地吐故納新,博采眾長。
管理者要培育自己廣闊的胸襟、無私的情懷、寬宏的肚量、豁達的氣度,不但不能主觀武斷、固執己見、錙銖必較、鼠肚雞腸,而且更重要的是必須要能直面“異己”,善待“異心”,包容“異類”,聆聽“異見”。
管理者要像廣納百川的江海一樣甘居下游,集思廣益。世界上優秀的管理者,大多不是依靠什么管理天賦,而是在后天的學習中謙下虛心、廣納兼聽、如饑似渴、兼收并蓄。
老子通過江海成為百谷之王的事實啟迪我們,管理者既不應忘記自己的“王者使命”,有成為商海領袖的抱負和理想,更不應忘記老子“善處人下”的管理箴言,“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管理者務必避免高高在上的做派、居高臨下的訓斥、指手畫腳的命令、盛氣凌人的武斷,力戒“自見”“自是”“自伐”“自矜”,領會道勢如水、自然流注、不爭而利、無為而治的哲學意蘊,以一種謙下、虛心、平和、包容的“自然”態度孕育“以柔克剛、剛柔并濟”的管理藝術。
上一篇:充實自己的心靈花園
下一篇:剛柔相濟達于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