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自在方圓之中
“亦方亦圓”是一句古老的口頭禪,那么何為“方”,何為“圓”?自然形成那就是圓的,人為修飾的就是方的。
萬木迎春是自然,禁摘花草則為方;漫天飛雪是自然,冰雕雪刻則為方;駕車休閑是自然,交通法規則為方;氣質性情是自然,道德約束則為方;個人意志是自然,規章制度則為方;兩情相悅是自然,婚姻法典則為方;謀取利益是自然,稅法征收則為方……
動為方,靜為圓;剛為方,柔為圓。以不變應萬變是方,以萬變應不變是圓。凡事都在圓中預方中立,這是古人謀事的原則,也是亙古不變的真理。世間事物都在這方圓之中,而方圓也是歷史和哲學的辯證。
外表要圓,要大智若愚;內心要方,要清靜明志。對己要方,嚴于律己;對人要圓,寬以待人。
有圓無方則不立,有方無圓則滯泥。所以,交際時也要亦方亦圓,方中有圓,圓內容方。社會交際中,如果能把圓和方的智慧有機地結合起來,那么做到該方就方,該圓就圓,方到什么程度,圓到什么程度,都要恰到好處,才能左右逢源。
人活在世上,無非是面對兩大世界,身外的大千世界和自己的內心世界。人,一輩子無非是做兩件事,即做事和做人。怎么做事和怎么做人?
做人一定要“圓”。這個“圓”不是圓滑世故,更不是平庸無能,這種“圓”是圓通,是一種寬厚、融通,是大智若愚,是與人為善,是居高臨下、明察秋毫之后,心智的高度健全和成熟。
不要因為洞察到別人的弱點而咄咄逼人,不要因為自己比別人高明而盛氣凌人,任何時候也不要因為堅持自己的個性和主張讓人感到壓迫和懼怕,任何情況都不要隨波逐流,要潛移默化影響別人而又絕不會讓人感到是強加于人……這需要極高的素質,很高的悟性和技巧,這是做人的高尚境界。
圓的壓力是最小的,但張力卻是最大的,圓的可塑性也非常的強。這圓好做又不好做。好做是因為如果人真正有大智慧、大胸襟,真正能自強自信,心態平和,心地善良,凡事都往好的一面想,凡事都能站在對方的立場為他人著想,人的弱點皆能原諒,即便是遇見惡魔也堅信自己能道高一丈。如真能那樣,人還有什么做不好呢?做人圓,那也會有犧牲。有時要犧牲小我;有時要忍辱負重,忍氣吞聲;更多的時候需要承受一些屈辱、誤解。
小的犧牲就換來小成功,大犧牲就會換來大的成功。能做到“方”“圓”的,同時卻并沒有感到那是一種犧牲、痛苦的才是大成功、大境界;能為了“方”“圓”去承受犧牲的是小成功、小境界;不愿犧牲也做不到“方”“圓”的是不成功。
做事一定要方,就是做事要遵循一定的規矩,遵循法則,絕不可亂來,絕不可越雷池一步,這個理在中國好像已流傳了上千年。中國人常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有所不為才可有所為”,就是“方”這個道理。
辦事就重在原則,還要看站的立場。對人要圓,對己要方。自尊就是自我規矩,自我規矩便是一種自成方圓。自尊心是一種美德,是促使人不斷向上發展的一種原動力。
莎士比亞說:“假使我們把自己比于泥土,那我們就將真的成為被踐踏的泥土了。”他又說:“沒有自尊心的人,即等于自卑。”
在人際交往中要維護自己的尊嚴,也要維護對方的尊嚴。自尊和自大并沒有什么關聯,只有自卑和自大,才是連在一起的。
有人比喻說:“自卑感與自大狂,乃一手的兩面,好似刀片,兩邊都有傷人的鋒刃。”這個鋒刃不僅傷人,還能傷自身。
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最忌諱的是自作聰明,自以為英雄,好為人師。以平常心待人,不卑不亢,這是交際中的規矩。如果離開了這一點那根本就談不到方圓了。
在交際場合中,要想達到外圓內方的境界,那么你必須堅持“求同存異”這個原則。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生活經歷,每個人有每個人看待世界的出發點,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性格。這就注定在交往中會有些觀點的碰撞。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能找到與別人相同的地方,就沒有了共同話題。如果只談和人相同之處,而不去堅持自己的獨特之處,那就會失去自我。
交際需要交談,暢所欲言,以傳其情、達其意、抒其志、明其志,以起溝通、交流之效,從而協調、融洽與交際圈的關系。但有時也會遇到令人尷尬的局面。
專橫的人最渴望別人尊重他,以自己說了算為個性特征,聽不進別人的意見,哪怕是高見;更容不得別人的善意批評。對這樣的人,你說得再透徹、精粹、精彩,他也不認你的賬,甚至招致他的滿心厭煩,心懷嫉恨。
在這樣的人面前,最好是保持沉默,任他聲嘶力竭,口沫飛揚,你聞而不語,給他個“此時無聲勝有聲”,以柔克剛。
還有一些地位、身份較特殊的人,在他們的言談中時常表現出與其地位、身份相應的某些專橫的味道,對他們保持積極的沉默也是必要的,如上級,長輩的訓話。
有些人發表意見,闡述自己見解時情緒很激昂,言辭也激烈。這種情形,一是他的講話確實是真知灼見,遍地珠璣,二是他的講話偏激,錯誤頗多,并無過人之處。但不管哪種情形,他是自我感覺良好,此時你老反駁他,他肯定會充耳不聞,或者言語相加,竭力辯駁,弄你一個下不來臺。待到他心平氣和的時候,再和他理論一番也不遲。
在交往中,有的時候你會陷于有理說不清的境地,有時急于表白,以讓對方清楚你的道理。但你面前如果是一個不明事理的人,你就不要對牛彈琴,費那份力氣也不值得,多說無用,你就沉默不語,裝一次傻瓜,反而顯得你更有修養。在別人看來,你不是不對,而是不想與無知之人爭論罷了。
在一個人經過深思熟慮后,形成了自己的意見,總希望在某個場合給傳達出來,讓別人也了解它,接受它。不過,如果你的意見與大多數人的意見相抵觸,正確也好錯誤也好,深刻也好膚淺也好,都會遭到別人的反對和排斥。即使有的人沒有站起來與你爭個高低,從別人那充滿了疑惑的目光里,你不難發現自己的處境。
這時你最好還是不要和人爭論,而是沉默而視,傾聽別人的聲音,反省自己所言是否真的站得住腳。
在和人接觸交往中,或者跟自己的親朋好友接觸的時候,都要盡量避免背后議論人。不負責任的議論,不僅失去了交往的目的,反而會傷害同志親友間融洽的感情。特別是在大庭廣眾之下,盡可能避免說別人的短處。有時言者無意,聽者有心,不脛而走,挫傷他人自尊心。
與朋友、同事相處,有人總是搶話頭,放長線,拉長話,沒完沒了,令人討厭,時間一長大家會疏遠你。
同事、朋友之間總會有互相幫助的地方,你可能對別人幫助比較大,但是,切不可顯示出有恩于他人,這樣會使對方難堪。
自己對別人的幫助還是不要念念不忘才是,但是別人對自己的恩德卻要掛在心頭上。無論誰的幫助,不論得益大小,都應適度地向人家表示感謝。這樣,不但增進友情,而且也表示了“受恩不忘”的可貴品格。
對朋友說謊而失去信任,這是最大的損失。所以,新老朋友相交,都要誠實可靠,避免說大話。要說到做到,不放空炮,做不到的寧可不說。
不說穿別人的秘密特別重要。每個人都有一些隱私,知道的不要說,不知道的不要問,因為這是于你無益對他人有損的事。
在同志、朋友面前,不要把自己的長處常常掛在嘴邊,或是老在人前炫耀自己的成績。如果一有機會就說自己的長處,無形中貶低了別人抬高了自己,結果被人看不起。
要融洽各方面的意見,不要只憑自己的主觀愿望,說出不近人情的話,否則是得不到別人的好感與贊同的。只有言辭委婉,才能融洽感情,辦成事情。
正確的道德觀是塑造好形象和取得交際成功的一個重要的環節。這要求大家有正義感,善于區別真善美、假丑惡,毫不猶豫地堅持原則,棄惡揚善。
當別人需要的時候,應該毫不猶豫地伸出熱情之手,去關心、支持和幫助別人。既是互相交往,就應當相互尊重,特別要尊重他人的人格、權利,不去侵奪他人的幸福,尊重他人的事業選擇、生活方式、志趣愛好。
不要隨意地去支配他人做什么不做什么,還不要輕率地傷害到別人的自尊心、自信心,這樣才會受到別人的尊重。
在和人打交道的時候,交朋友就需要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了解別人、理解別人的痛苦和需要。要與人為善,寬容大度。要配合默契,熱情有度,要真心待人,以此來贏得大家的信任、尊重和友誼,從而獲得更多的朋友。
人的心理是很難用法則去規范的。但人心總是有某些共通點的,因此為人處世也有大致的法則可以遵循。能夠體會這些法則的人,便是洞悉人情世故奧妙的聰明人。
有這樣一個故事:
某天,一位正在做禮拜的教士,突然間煙癮發作起來,便問他的上司:“我祈禱時可以抽煙嗎?”結果遭到了上司的拒絕和呵斥。
后來,另一位教士在祈禱時也來了煙癮,他卻用另一種方式問他的上司:“我吸煙時可以祈禱嗎?”上司竟答應了他的要求。
為人立世就是如此簡單而復雜,有圓無方則不立,有方無圓則滯泥。因此,亦方亦圓,方中有圓,圓內容方,能屈能伸,進退自如才成為千百年來備受中國人尊崇的處世哲學。
為人內心要圓,外表要方。辦事要講原則,講立場。但未必就是見到不好的事情都要說,聽到不合理的事情就要講。一點也不講究方式方法,其結果往往是不僅解決不了問題,也容易在不經意間傷害了自己。
其實,只要能做到在平凡小事面前使內心走得圓,清凈明志,心胸坦蕩,淡泊名利;那么,在非原則性的問題上就大可不必直來直去,一定要弄個非黑即白。這樣既可以在大事面前不糊涂,做事規矩,又可以在小事方面講講風格,模糊界限。
最終可以使該堅持的就堅持,該放棄的就放棄,該糊涂的就糊涂,該清晰的就清晰。這樣才能做到方圓得當,大智若愚,保存好自己的方圓處事。
我們提倡對人要做圓,對己要做方。是講在與別人發生矛盾沖突和有了利益糾葛的時候,對別人要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忍讓,多一些尊重,多一些善良。
清朝康熙年間,安徽桐城有個名叫張英的,在京城當上了大學士。鄰居吳氏欲侵占他家的宅邊地,家人馳書京城,要張英憑官威壓一壓吳氏氣焰。誰知張英卻回詩一首說:“千里家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人醒悟后,便主動地退讓三尺,鄰家見了受到感動,也讓出三尺,最后形成了一條六尺寬的通道,為大家行走提供了方便,并傳為一段佳話。
如果大家斤斤計較,又當如何呢?所以,我們對自己要多一些約束,多一些自制,多一些批評,多一些反省。凡事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好;要求別人不做的,自己一定不做。
正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樣才能對人“退一步海闊天空”,對己則“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為人處世要以方圓相襯,這樣比較完美,貴在相輔相成。
用人時要圓,識人也要方。意思是說,在識別人才時,要任人唯賢,舉賢不避親仇。只要符合任用標準,無論地北天南,無論親疏遠近,一律任用,概莫能外。
在使用人才時要不拘一格,要克服偏見,要看品質,看主流,看潛力,看大的發展方向,不能求全責備。要允許別人美中有不足,個性有異同。
那么,這需要選人、用人者有著一定的胸襟和謀略,較高的智慧和境界,一定的能力和威望,以及率先垂范、令人信服的人格力量。要能夠做到方中求同,圓中求異。
大家共同努力,用最小的內耗,去尋求最大的工作效率。所以,太“圓”會失去原則,太“方”會超越標準。只有人人寬以待人處世,那么才能方圓互映相得益彰。
人生的方圓就如同終生研究不完的大學問。何時該方?何時該圓?“方”與“圓”這一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結合體,它包含著一種為人處世的哲學,是每一個人終生都需要思索的永恒的命題。
從年齡閱歷方面來說,年少時棱角分明可謂為“方”,年長后凝神斂氣可謂為“圓”。智謀是方圓的外表,方圓是智謀的內因。方圓無礙者快意人生,方圓無度者跋涉艱難,所以,智欲圓而行欲方。
方是品德,“圓”是智慧。唐代醫學家孫思邈主張:“治事要合乎至德。”所謂“至德”就是“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智圓行方”已經被古人當作境界極高的一種人生道德和智慧,許多人以此為治家之道。
這“外圓”就是“和若春風”的智慧;“內方”就是“肅若秋霜”的原則。“內方”就是有根基,沒有這個前提而只講“外圓”,最終會滑進圓滑世故的邪路上去。
做人治事,應當方圓并用,當圓則圓,當方則方。引申到法和理的范疇,同樣也是如此:法就是方的,理也就是要圓。
縱觀人的一生,青少年時代總是剛氣露于外,動輒怒火中燒,待人處世幾多失誤。后來教訓多了,碰壁多了,苦痛多了,終悟出道理,因此到了中老年,十有八九的人都會變得圓融,那外露的鋒芒也不見了。
以此來看,“方”也好,“圓”也罷,都要有一個尺度的,也都有一個界限。二者各有千秋,各有短長。太“方”則不柔,太“圓”則無剛。
我們既可以在方中安身,也可以在圓中立命。所以,無論做事還是做人,無論對人還是對己,都要圓內有方,方中有圓;因此,人都要方中做人,圓中歸真。
人生就是一條蜿蜒崎嶇的漫漫長路。旅途中既有平淡無奇,也有波瀾壯闊;既有春風徐來,也有失意落寞。人生于世,既要熟諳“方”與“圓”又要通曉計謀。如此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才能瀟灑行走于世間。
上一篇:人生拒之難
下一篇:人生要正確設計塑造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