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心是道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體現的都是平常心。
佛家說,平常心是道。
所謂平常心,并不是看破紅塵、對一切都不在意或者無所謂,而是能站在一個高度上去看待得失、成敗,理性地剖析自己,化危機為生機。有人將平常心總結為四個“然”:自處超然、無事澄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十分精辟。
自處超然是指自己獨處時要懂得超脫,不去計較功名利祿、榮辱得失,不使身為形役;
無事澄然是指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和“自處超然”殊途同歸;
得意淡然是指在順境時不要忘形,能對成功榮耀淡然處之;
失意泰然是指在逆境時不要沮喪,該干嗎干嗎,平靜對待。
做到了這四點,我們就基本悟透了平常心的道。
我國著名人口學家馬寅初先生,就是一個真正具有平常心的人。
當年,馬老先生因提出“新人口論”而遭到鎮壓,并被無端撤銷了北大校長的職務。那天,他被勒令在家里“接受隔離審查”,忽然他的兒子從外面回來,著急地喊道:“爸,你知道不?你被撤職了啊!”
馬老當時正在看書,聽到兒子的話后頭也沒抬,只淡淡地答了一聲:“噢!”
十幾年后,馬寅初老先生被平反昭雪,并恢復了北大校長的職務。他的兒子聽到消息后,趕快跑回家,興高采烈地告訴他:“爸,聽說了嗎?你被官復原職了!”
馬老當時也是在看書,聽到后依然頭也沒抬,只和十幾年前一樣,淡淡地答了一聲:“噢!”
視榮辱為等閑,置得失為平淡,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平常心的重要體現。平常心是一種持久的心理定力,它絕非輕易就可獲得,而需經過深刻的心靈磨煉,包括意志、信念、品行、人格的修煉,方能真正淬煉出平常心。經過磨難,人的信念才能變得更加堅定,才會更懂得珍惜幸福,看淡那些無關緊要的事物,從而更加接近平常心的本質。
不要像那些自命清高的人一樣去鄙視日常生活,而要以平常心來重新審視這個世界。多一些滿足,少一分貪欲;多一點寬容,少一些計較;多一絲快樂,少一縷煩惱,讓自己純粹起來、高尚起來。這世界上的不如意固然多,但是只要人與人之間能夠相互善待,那么生活就會變得更加輕松美好,讓自己具備更加可貴的人性魅力!
有些人入世之心太重,認為平常心阻礙了自己追求成功的腳步。在他們看來,狹路相逢勇者勝,要平常心干什么?其實,若失去了平常心,那勝利也不會再來光顧。因為心亂了、氣躁了,自然無法發揮正常水平,拿什么和對手爭雄呢?
瓦倫達是美國著名的高空走鋼索表演者,他的多次驚險表演都大獲成功。當別人問他秘訣時,他說在表演時眼睛看到的只有鋼絲,心里只有走鋼絲這件事;因為想得簡單,所以很自然地就做成了。而后來,他接受了一次重大表演,卻不幸失足身亡了。他的妻子事后說:“我知道他這次一定會失敗,因為他有了很重的得失心。上場前,他不停地對我說,他要表演好,這次表演非常重要,他不能失敗。而以前,他在表演前什么事兒也沒有,什么也不想,只專注于走鋼絲這件事本身。”

平常心是調整一個人的心情和狀態的最好工具,它能使一個人在看某件事或自己的人生時“得不喜,失不憂,成不驕,敗不餒,不偏不倚,不懈不滿”,更加鎮定、公正、客觀,從而更能認清事物的本質,接近真理和幸福。人生中,悲歡離合,陰晴圓缺,不是每個人都能處處、事事、時時達到完美。秉持平常心、平常態,才是人活世間的至高境界。何不清清凈凈、正大光明、心平氣和、不急不躁地走過生命的旅程呢!
上一篇:常懷一顆感恩的心讓感恩的心引導你走向幸福
下一篇:彎曲一下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