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執著自己的夢想
楊振寧出生時,他的父親楊武之當時正在安慶的一所中學教書。安慶又名懷寧,因此楊武之給長子取名振寧。在中國,楊振寧的名字從知識階層,到平民百姓,可謂是家喻戶曉。
一位從事自然科學的學者具有這樣寬泛的知名度,不僅是因為他是1957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之一,還因為他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后第一個回國訪問的卓有成就的美籍華裔學者。
父親任教的廈門,是一個給楊振寧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他們家住的那棟小樓就坐落在大海的邊上。在那段美妙歲月里,他看到了藍天大海無窮無盡的變化,看到了偉大宇宙無邊無際的奧妙。
這片廣袤無垠的天地,在楊振寧的心里,種下了對祖國河山的深深眷戀,以及對探索自然奧秘的無窮興趣。生長在這樣的家庭中,楊振寧的智慧很早就被父親發現并善加引導。
楊振寧的父親教他天文、物理、數學、英文、唐詩宋詞、易經八卦,為他延請的家教也均是當時清華燕大名師最得意的門生,這為楊振寧日后的成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楊振寧讀小學時,數學和語文成績都很好。中學時代的楊振寧聰明而早慧,數學學得非常好。有一天,他認真地對父親說:“爸爸!我長大了要爭取獲得諾貝爾獎!”
從心底里盼望兒子有出息的楊武之,十分清楚諾貝爾獎的分量。他鼓勵兒子說:“好好學吧!”
沒想到,這個玩笑,在西南聯大一傳十、十傳百地傳了開來,人們戲言:“楊武之的兒子數學很好,為什么不子從父業攻讀數學而學物理?哦,因為數學沒有諾貝爾獎!”
楊振寧在高中時只讀過化學而沒有讀過物理,所以他報考聯大時考的是化學系。可入學后,他發現自己對物理學更有興趣,于是又轉到了物理學系。在聯大當年入校的新生里,16歲的楊振寧,是同學中年齡最小的一個。
此時的西南聯大,學生宿舍是土墻茅草房或土墻鐵皮房,教室是鐵皮頂的房子,下雨時會叮叮咚咚地響個不停。教室的地面是泥土地,沒過多久就變得坑坑洼洼。窗戶沒有玻璃,刮風時必須用東西把紙張壓住,否則會被吹跑。
但是,聯大的師生們不怕艱苦,反而苦中作樂,幽默地稱吃的摻帶谷子、稗子、沙子的糙米飯是“八寶飯”,穿的通了底的鞋是“腳踏實地”,前后都破洞的鞋是“空前絕后”。
1942年,20歲的楊振寧大學畢業,旋即進入西南聯大的研究院。兩年后,他以優異的成績獲得了碩士學位,并考上了公費留美生。
1945年8月29日,23歲的楊振寧從昆明飛往印度,然后乘船過紅海、地中海和大西洋,來到紐約。從哥倫比亞大學到普林斯頓大學,再到芝加哥大學,輾轉反復,楊振寧最終找到戰時因為參與原子彈研制工作而行蹤被保密起來的物理學大師費米。
經費米推薦,楊振寧得以成為美國氫彈之父愛德華·特勒的學生。1949年,楊振寧進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開始同李政道合作進行粒子物理的研究工作。研究其間遇到了許多令人迷惑的現象和不能解決的問題。
他們大膽懷疑,小心求證,最終推翻了宇稱守恒定律,順利地解決了問題。楊振寧對物理學的貢獻范圍很廣,包括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學等。
除了同李政道一起發現宇稱不守恒之外,楊振寧還率先與米爾斯提出了“楊-米爾斯規范場”,與巴克斯特創立了“楊-巴克斯方程”。美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賽格瑞推崇楊振寧是“全世界幾十年來可以算為全才的三個理論物理學家之一”。
1957年,楊振寧和李政道因合作推翻了愛因斯坦的“宇稱守恒定律”,從而獲得諾貝爾物理獎,被認為是物理學上的里程碑之一。盡管他們早已入了美籍,但當消息傳來,中國人無不引以為傲。楊振寧在接受諾貝爾獎金的時候,致辭說:
我深深察覺到一樁事實。那就是,在廣義上說,我是中華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產物,既是雙方和諧的產物,又是雙方沖突的產物。我愿意說我既以我的中國傳統為驕傲,同樣的,我又專心致力于現代科學。
在楊振寧的心中,對祖國一直有著非常深厚的感情,楊振寧謹記父親楊武之的遺訓:“有生應記國恩隆”。他在1971年夏,是美國科學家中率先訪華的。他說:“作為一名有中國血統的美國科學家,我有責任幫助這兩個與我休戚相關的國家建立起一座了解和友誼的橋梁。我也感覺到,在中國科技發展的路途中,我應該貢獻一些力量。”
楊振寧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20多年來,他頻繁往來于中美之間,做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學術聯系工作。他寫過這樣兩句詩:
云水風雷變幻急,物競天存爭朝夕。
楊振寧曾經說過:“興趣是成功的秘訣。”他的成功源于他對興趣的執著。
上一篇:要實踐自己的諾言
下一篇:要把希望種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