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豬博弈的道理
那是在很久以前,有一個哲學家提出了一個這樣的問題:豬圈里有兩頭豬,一頭大豬,一頭小豬。豬圈的一邊有個踏板,每踩一下踏板,在遠離踏板的另一邊的投食口就會落下少量的食物。
如果有一只豬去踩踏板,另一只豬就有機會搶先吃到落下的食物。當小豬踩動踏板時,大豬會在小豬跑到食槽之前剛好吃光所有的食物。
若是大豬踩動了踏板,則還有機會在小豬吃完落下的食物之前跑到食槽,爭吃到剩下的一點殘羹。那么,兩只豬會采取什么樣的策略呢?
答案是:小豬將選擇搭便車策略,也就是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邊。而大豬則為一點殘羹不知疲倦地奔跑于踏板和食槽之間。這到底是為什么呢?
因為,小豬踩踏板將會一無所獲,不踩踏板反而能吃上食物。對小豬而言,無論大豬是否踩動踏板,自己不踩踏板總是好的選擇。對于大豬而言,明知小豬是不會去踩動踏板的,自己親自去踩踏板總比不踩強吧,所以只好親力親為了。
小豬躺著大豬跑的現象是由于故事中的游戲規則所導致的。規則的核心指標是:每次落下的事物數量和踏板與投食口之間的距離。如果改變一下核心指標,豬圈里還會出現小豬躺著大豬跑的景象嗎?試試看。
改變方案一:減量方案。投食的分量僅為原來的一半。結果是小豬大豬都不去踩踏板了。小豬去踩,大豬將會把食物吃完,大豬去踩,小豬也會把食物吃完。誰去踩踏板,就意味著為對方貢獻食物,所以誰也不會有踩踏板的動力了。
改變方案二:增量方案。投食分量為原來的一倍。結果是小豬、大豬都會去踩踏板。誰想吃,誰就會去踩踏板。反正對方不會一次把食物吃完。
小豬和大豬相當于生活在物質相對豐富的共產主義社會,所以競爭意識都不會很強。對于游戲規則的設計者來說,這個規則的成本相當高,而且因為競爭不強烈,想讓豬們去多踩踏板的效果并不好。
改變方案三:減量加移位方案。投食分量僅為原來的一半,同時將投食口移到踏板附近。結果呢,小豬和大豬都在拼命地搶著踩踏板。等待者不得食,而多勞者多得。每次的收獲剛好消費完。
對于游戲設計者,這是一個最好的方案。成本不高,但收獲最大。為使資源得到最有效配置,規則的設計者是不愿看見有人搭便車的,政府如此,公司的老板也是如此。而能否完全杜絕搭便車現象,就要看游戲規則的核心指標設置是否合適了。
上一篇:放棄過后是機遇
下一篇:機遇不是等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