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就要克服浮躁
那是在著名企業家李嘉誠11歲那年,他來到了香港。到了14歲,由于李嘉誠的父親去世,他輟學打工。再后來,他舅父讓李嘉誠到他的鐘表公司上班,但是,李嘉誠沒有答應,因為他要自己找工作。
從李嘉誠年紀輕輕就不肯接受幫助而要自己闖的特點上來看,都顯現出他獨立和自信的性格。這種性格,將培養出他以后的穩健前進的工作作風、不浮躁的工作態度。
李嘉誠先是想到銀行尋找機會,因為他覺得銀行一定有錢,因為銀行是和錢打交道,它也不可能倒閉。但是,銀行的夢想沒有成功,于是,他當了一名茶館里的堂倌。
在當堂倌的時候,李嘉誠就胸懷大志,從小事做起,一步步地邁向目標。他給自己安排課程,自覺養成察言觀色、見機行事的習慣。這些課程包括:時時處處揣測茶客的籍貫、年齡、職業、財富、性格,然后找機會驗證。
李嘉誠還揣摩顧客的消費心理,他既真誠待人又投其所好,讓顧客既高興又付錢。后來他又以收書的方式讀了很多書,并把看過的書再賣掉。就是這樣,李嘉誠既掌握了知識,又沒有浪費錢。
一段時間后,李嘉誠覺得在茶館里沒有前途,就進了舅父的鐘表公司當學徒。他偷師學藝,很快就學到了鐘表的裝配及修理的有關技術。其后,李嘉誠建議舅父迅速占領中低檔鐘表市場。結果大獲成功,因為香港對低檔表的需求確實很大。
1946年,李嘉誠17歲了,他辭別舅父,開始了自己的創業道路,結果他屢遭失敗,幾次陷入困境,但是,這個時候,他仍然不浮躁,而是踏踏實實地一步一步往前走。
在1950年的一個夏天,22歲的李嘉誠創立了長江塑膠廠。他要創立的這個廠,也是他穩健的思考觀察的結果。
李嘉誠通過分析,預計全世界將會掀起一場塑膠花革命,而當時的香港,塑膠花是一片空白。
這是一個機遇。可以說,李嘉誠有審時度勢的判斷力,而這審時度勢的判斷力,也來自于他的穩健。作為一個不浮躁、穩健的人,李嘉誠是很會判斷機遇、抓住機遇的。
在工廠經營到第七個年頭的時候,李嘉誠開始放眼全球,他大量尋求塑膠世界的動態信息。
有一天,李嘉誠翻閱英文版《塑膠雜志》,讀到一則簡短的消息:意大利一家公司已開發出利用塑膠原料制成的塑膠花,并即將投入生產,向歐美市場發動進攻。
李嘉誠立即想到了另一個消息,那個消息說歐美人生活節奏加快,許多家庭主婦正逐漸成為職業婦女,家務社會化的要求越來越強烈。
于是,李嘉誠推想,歐美的家庭都喜好在室內外裝飾花卉,但是,快節奏使人們無暇種植嬌貴的植物花卉,塑料插花可以彌補這一不足。
李嘉誠由此判斷,塑膠花的市場將是很大的。因此,必須搶先占領這個市場,不然就會失去這個機遇。于是,李嘉誠以最快速度辦妥赴意大利的旅游簽證,前去考察塑料花的生產技術和銷售前景。正是由于李嘉誠的這種穩健的工作作風,一條輝煌的道路,由此展開。
正當李嘉誠全力拓展歐美市場的時候,一個重大的機會出現了。一位歐洲的大批發商在看到了李嘉誠公司的產品樣品后,前來與李嘉誠聯系。
這位批發商是因為李嘉誠公司的產品價格低于歐洲產品的價格而來找他的。但是,這位批發商通過一些渠道得知長江公司是私有制的。
為了保險起見,這位批發商表示愿意同李嘉誠合作,但是,合作條件是,李嘉誠必須有實力雄厚的公司或個人進行擔保。
李嘉誠知道這位批發商的銷售網點遍及歐洲主要的市場,如果能與他取得合作,是十分有利的。
可惜,李嘉誠竭盡全力都沒有找到擔保人。但是,只要有一線希望,就要全力爭取,這是李嘉誠成功的一個法寶。他與設計師連夜通宵趕出了9款樣品,批發商只準備訂一種,李嘉誠則每種都設計了3款。
第二天李嘉誠來到批發商的酒店。批發商望著他因通宵未眠而紅的眼睛,欣賞地笑了,答應了談生意。在李嘉誠沒有擔保的情況下,簽了第一份購銷合同。按協議批發商提前交付貨款,從而解決了長江公司擴大再生產的資金不足問題。
長江公司很快就占領了大量的歐美市場。僅1958年一年,長江公司的營業額就達1000多萬港元,純利100多萬港元。塑膠花使長江實業迅速崛起。李嘉誠也成了世界的“塑膠大王”。
李嘉誠的故事告訴我們:成功之路,艱辛漫長而又曲折,只有穩步前進才能堅持到終點,才能贏得成功。如果一開始就心浮氣躁時,那么,你最多只能走到一半的路程,然后就會累倒在地。
對于渴望成功的人,應該記住:你可以著急,但是不可以浮躁。浮躁會擾亂你前進的步伐,只有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努力,最終我們才能取得我們想要達到的結果。
上一篇:學會日行一善
下一篇:找到適合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