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師六律”之不浪費糧食
作者簡介
馬曉楠:教育科學學院2014級學前教育(專升本)專業的學生,曾獲得國家勵志獎學金、三次專業一等獎學金、兩次專業二等獎學金,曾獲得“校合唱隊優秀隊員”“第二課堂積極分子”稱號。現就職于長白山職業技術學院。
凱文·卡特贏得1994年普立茲新聞特寫攝影獎的作品是一張叫作《饑餓的蘇丹》的照片,照片中一只碩大的禿鷹正在貪婪地盯著那即將到口的“美餐”——一個骨瘦如柴的蘇丹女孩,意欲“大快朵頤”。如此殘酷的畫面就發生在我們所認為的“美好世界”。
事實上,有20%的發展中國家人口糧食無保障,由于直接或間接的營養不良,全球每4秒鐘大約有1人死亡!饑荒已成為地球人的第1號殺手,平均每年奪取1000000人的生命。
近日,一條新聞爆出“揚州炒飯”申請吉尼斯紀錄。這份總重量為4192公斤、成本大概14萬元的“揚州炒飯”,在申請之后,隨即曝出被當作廚余垃圾送去喂豬。炒飯就應該好好炒飯,申請什么吉尼斯紀錄呢!申請就申請了吧,最后卻把香噴噴的炒飯喂豬!如果給這些炒飯算一筆賬:4噸多揚州炒飯,如果一個人吃2兩,就要4萬多人吃啊!4噸多的揚州炒飯,足夠我們吉林師范大學全體學生吃整整兩天啊!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浪費糧食就是踐踏農民的勞動成果,就是無視我們父母的辛勤汗水。而這樣淺顯的道理,有些人卻在時時刻刻“踐行”著。他們中有的人很挑食,只吃了幾口飯就毫不吝惜地倒掉了,還大言不慚地說這飯菜是自己不喜歡吃的!有的人盛飯的時候,走路慌張,結果把飯灑在地上!還有的人認為自己既然花錢了,飯菜就應該打得多一點!這直接導致了每天都會有大量的剩飯剩菜被扔掉,而每當我看到這樣的場景時,總會感到無比的震撼與心痛!同時我也充滿了疑問:難道食堂的飯不好吃?再來看看外賣,外賣也不好吃?那我們來看看小市場的飯菜吧!難道同樣也不合胃口?看來,四平的飯菜真的很難吃,不能滿足大家的口味嗎?那么僅僅是四平的飯菜難吃嗎?還是全中國的飯菜都難吃?其實不然。我國是個餐飲文化大國,擁有著八大菜系:魯、川、粵、蘇、閩、浙、湘、徽;除八大菜系外還有一些在中國較有影響的菜系,潮州菜、東北菜、本幫菜、贛菜、鄂菜、京菜、津菜、冀菜、豫菜、客家菜、清真菜等菜系;制作工藝有爆、炒、熘、炸、烹、煮、燉等等。難道說都不合大家的口味嗎?既然答案是否定的,那么究竟問題出在了哪里?細細思索,這種現象的出現真正的原因就是因為我們這代人沒有經歷過饑荒,不知道珍惜糧食,不知道如今享受的美好生活是多少饑餓貧窮的人夢寐以求、無比珍惜的。
自古道:“有錢擺闊,沒錢挨餓。”許多有錢人走進飯店的時候,他們總是會說:“今天吃點什么呢,放開吃,隨便吃!”可是他們吃的不僅僅是一口好菜好飯,更是一種炫耀。還有人會說:“我有錢,有的是錢,我有錢我任性!我喝一杯拉菲,我倒一杯拉菲;我吃一半,我扔一半;我喝酸奶只舔蓋;我吃包子只吃餡;我開奧拓只加97#油!有錢就是這么任性!”當我們看到這些情況的時候,我們迷茫了,我們似乎忘記了,忘記了糧食給我們帶來的溫暖,忘記了吃飽飯的幸福,更是忘記了饑餓的滋味!糧中米良,食中人良,一切皆有良,人用良食糧!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故鄉鳳陽,至今還流傳著四菜一湯的歌謠:“皇帝請客,四菜一湯,蘿卜韭菜,著實甜香;小蔥豆腐,意義深長,一清二白,貪官心慌。”原來朱元璋給皇后過生日時,只用紅蘿卜、韭菜、青菜兩碗、小蔥豆腐湯,宴請眾官員。而且約法三章:今后不論誰擺宴席,只許四菜一湯,誰若違反,嚴懲不貸。當然,我們也不能一味地借古諷今,我們也應當銘記,今人為了讓人糧食富足所做出的努力。10月16日,這是一個人人都應該記住的日子,因為這一天是“世界糧食日”。它的存在就是為了提醒和告誡我們糧食的重要性。所謂“民以食為天”,缺少糧食,我們很難生存;缺少糧食,我們國家難以發展;缺少糧食,我們人類更有可能走向滅亡。而糧食從何來?來源于你腳下踏著的土地。
知道目前世界范圍的耕地情況嗎?全世界耕地面積約為18.29億公頃,人均耕地0.37公頃;我國現有耕地總面積為1.21億公頃,人均耕地0.08公頃,只占世界人均耕地的約1/4。雖然中國現有耕地面積居世界第3位,但是人均耕地面積僅及世界人均土地面積的1/3;耕地面積列世界第二位,而人均耕地排在世界第67位。由于“高速度的城市化”,中國每天都有80到100個村莊消失。據統計全國耕地面積每年減少433萬畝,目前這個數目仍在遞增,而我國從1981年至今平均每年增加一百多萬的人口。由于我國現有耕地已難以維系龐大的國內人口,所以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糧食進口國。我國糧食進口量去年達到最高1億噸。據統計截止到2012年上半年我國進口產品金額高達408.5億美元,糧食缺口正在成為阻礙我們奔向小康大道上的一道難以填滿的溝壑。“愛惜糧食、節約糧食”不僅僅是一句口號而已,更應該是一聲聲每天都敲響在我們耳邊的警鐘。如何從根本上扭轉消費觀、節約糧食,更值得我們大學生深思!
千萬不要再認為我們的國家地大物博,物產豐富,浪費一點兒無所謂。如果每個人浪費一點點,每天會浪費多少?那一定是一個驚人的數字!畢竟我國是一個有著13億的人口大國啊!“節約”就應該是深種在每一個中國人心中不可撼動的原則。它就應該存在于我們身邊的小事:吃飯時吃多少盛多少,不扔飯菜,在食堂打餐時盡量不要打套餐;在餐館用餐時點菜要適量,而不應該擺闊氣,亂點一氣;吃剩的飯菜可以打包,留到下一頓吃!我們應該從思想上就意識到節約不僅是傳統美德,更是我們人人都應該去踐行的原則!只要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不浪費糧食的觀念,并以此為原則行動起來,就會在我們的生活中形成一種隱形監督的力量。
千萬不要忽視這種力量!試想著食堂中人人端著空餐盤走向收殘臺時,你還會好意思去倒掉那來之不易的飯菜嗎?節約是一種美德,節約是一種智慧,節約更是一種責任、一種品質。“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不浪費糧食。在校園里從細微處做起,用實際行動去做“節約型校園”的帶頭人,身體力行,自覺遵守“吉師六律”,為建設文明、和諧的吉師做出應有的貢獻。節約糧食,從我們做起!食堂不多點、廉恥多一點、面子少一點!
☆教師點評:陳慧君
《朱子治家格言》中說:“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自奉必須儉約,宴客切勿留連。”珍惜糧食,珍惜福報,是中國人傳統美德,浪費糧食不僅僅是不道德的行為,也是一種犯罪。可是,浪費糧食是當代極為普遍的一個現象,本文用列數字、舉例子等方法誠摯地呼吁大家珍惜糧食,具有感染力。文中字字鏗鏘有力,讓人們認識到浪費的危害,先從吉師校園形象出發,再擴展到文明道德,由淺入深,給人以深深的警醒,讓人不禁發自內心地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沒有浪費糧食的行為?如果有,那將是多么錯誤的行為!今后,我是不是應該珍惜糧食,踐行“光盤行動”呢?本篇最大的亮點,就是處處有名言、處處有古訓。有了這些語句和實例的支撐,呼吁就更有說服力。再加上那些觸目驚心的數字,頓時讓該文章有著極大的價值,讓人們聽后引發思索,付出行動,珍惜糧食,踐行美德。
教師簡介:陳慧君,碩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上一篇:MOOC——慕課
下一篇:“笨”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