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掉名利的“桂冠”
“名為錮身鎖,利是焚身火”,學會淡泊名利,人會更加高尚。
人總是有“名利”情結,往往也會為此失去方向。“名利”二字,既能使人扶搖九天攬月,俯瞰宇宙小;也可以讓人惹禍上身,身敗名裂。世人都知道,淡泊名利是君子雅士的風采,然而想從名利旋渦中抽身,很不容易。
莊子喻世,善假于物,他最擅長做各種各樣的比喻,或者借名人之口來講人生道理。莊子曾以孔子的口吻說出了一句人生的名言:“德蕩乎名,知出乎爭。名也者,相軋也;知也者,爭之器也。二者兇器,非所以盡行也。”意思是德行在名利前蕩然無存,人類的知識來源于爭斗的結果。人為了求名,會不擇手段,人的知識技巧,成了斗爭的工具,最終不過是為名所困。而真正能夠淡泊名利的人,便用自己不俗的風骨、淡定的心境、學者的良知,感染著后輩學者。他們的生命是通透的,他們的處世方式是謙和明澈的,他們的氣質風度是溫和自然的。
執著于物,必定被物所累,超然物外,才能登上偉大思想與卓越精神的殿堂。
季羨林先生一直被冠以“國學大師”、“學界泰斗”的稱號,一生之中獲得無數榮譽。他雖名揚四海,但對榮譽卻從不癡迷。他曾說過這樣的話:“出點小名,小有得意,卻誠惶誠恐。”
季老一生中,最超然物外的行為,當屬三辭尊名。在《病榻雜記》中,季老用通達的文字,第一次表明了他對外界“加”在自己頭上的“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這三項桂冠的看法,并堅持將此三項“尊號”辭掉:
一辭“國學大師”。季老說:“環顧左右,朋友中國學基礎勝于自己者,大有人在。在這樣的情況下,我竟獨占‘國學大師’的尊號,豈不折殺我!”
二辭“學界泰斗”。季老說:“這樣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但是,現在卻偏偏把我‘打’成泰斗。我這個泰斗又從哪里講起呢?”
三辭“國寶”。季老說:“是不是因為中國只有一個季羨林,所以他就成為‘寶’。但是,中國的趙一錢二孫三李四,等等,也都只有一個,難道中國能有十幾億‘國寶’嗎?”
最后,季老總結道:“三頂桂冠一摘,還了我一個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歡喜。”
偉大的思想皆來自自由的心境,虛名一除,人生無累,自我重現,思想與精神才能自由伸展。
俗話說“名為錮身鎖,利是焚身火”,學會淡泊名利,人會更加高尚。人生在世,無論貴賤貧富,逆順窮達,都少不了要與名利打交道。對待名利,人們有著不同的態度,有的人追名逐利,有的人淡泊名利。很多著名的學者都像季羨林先生一樣,是淡泊名利的代表者。他們都實踐著“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的目標,他們對個人的名利,常常采取漠然冷淡和不屑一顧的態度,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對學術、事業的追求上。
真正的智者非常清楚自己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不會為了看似光鮮的聲譽而明爭暗斗。除去虛名,便能除去不必要的負擔。晚年的季老,依然保持著對自我清醒的認識,執意地辭去了加諸自己頭上的盛名。他雖摘除了頭上恭維的帽子,卻辭不掉世人對大師那發自內心的尊敬。
上一篇:抱愚守拙,看似無用實有大用
下一篇:收斂虛榮心,少一點炫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