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老交情辦事,該張嘴時就張嘴
現在流行一句話:“關系決定成敗。”乍一看,似乎有些夸張,但是細細琢磨,道理確實如此。方圓做人,就要學會活用關系,只有把關系用活了,成功也就不在話下。對每一個人來說,最重要的關系有四種:一是朋友關系,二是同學關系,三是親戚關系,四是老鄉關系。
1.親朋好友,想用就用
俗話說:“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一個人可以沒有金錢、地位和體面的工作,但是絕對不能沒有朋友,一個好漢三個幫嘛。人的一生,免不了會遇到許多困擾:生病、挫折、失戀、失業等,如果沒有朋友的幫助與鼓勵,我們勢必會走許多彎路,或者根本無法自拔。所以,聰明的人在遇到一些自己無法排解的難題時,首先會想到向朋友“求救”。
有句歌詞唱道:“朋友多了路好走。”在朋友中有個好人緣,好多事不用發愁就能辦成,因為朋友關系是辦事最直接、最方便利用的關系。現代社會中,人們在運用關系網辦事時最不應該忽略朋友之間的交情,找朋友辦事不用存在太多顧慮,該張嘴時就張嘴。
(1)對朋友要坦誠相待,不玩聰明
朋友之間了解比較多也比較深,如果找朋友辦事切記不可藏藏掖掖、神神秘秘,不把事情說明白,容易讓朋友對你產生不信任感。因此,找朋友辦事坦言說明究竟要辦什么,自己為什么辦不了,為什么要找他。只要是你誠心說出,朋友如果能辦到,肯定不會回絕你。
(2)該客氣時一定要客氣
朋友一般都比較熟悉,交情也深,你若托他辦事,不用多少客套話,朋友自當會不惜余力。辦完事之后,一般不要用錢來表示,容易讓朋友反感,說聲謝謝就可以了。如果朋友不能直接辦,也得“人托人”費周折才能辦成的事,你就不能只是嘴上謝謝就行了,不能讓朋友白跑腿,請客送禮也不能讓朋友掏腰包。
(3)要有的放矢,不要為難朋友
找朋友辦事時也要看朋友的社會關系,以及他是否辦起來沒有太大的難度,遇到和朋友利益相抵觸的事最好不要去找朋友,以免影響到你們之間的友情。
所以,找朋友辦事也是要注意一些細節問題的,否則不但事情辦不成,也會影響了雙方的友誼,這是得不償失的。如果在求朋友時能注意以上這些問題,知道嘴怎么張、話怎么說,不但會加深彼此的友誼,也能讓事情辦得更順當。
2.同窗知己,該靠就靠
學生時代,同齡人在一起,熱情奔放,無話不說,彼此之間性格、脾氣、愛好、興趣等都能夠深入了解。因此,同學關系往往是一個人一生中最長久的朋友關系,一般情況下,一方有難相求,對方都會盡力幫助。所以,在求同學辦事時,該張嘴時就要張嘴。
張新高中畢業后,沒有考入大學,于是回到村里做些小買賣。而他在中學時的好朋友何軍卻考入了一所知名大學。張新聽說后,也一直沒有與他聯系。幾年后,由于張新有經營頭腦,深受村民的認可,于是被選為村長,負責帶領大家致富。這時的何軍也如愿進入了省廳工作。一次,張新為貸款的事傷透了腦筋,這時,忽然聽人說,自己從前的同窗好友何軍在省廳混得不錯,于是想:“何不向他張張口?”
于是他來到省城求助何軍,何軍很熱情地將他請進辦公室。屁股還沒有坐穩,張新便迫不及待地說明了來意。而何軍二話不說,便應承了下來,同時告訴他說:“以后有事只管說,只要我能為你辦的,一定會盡力而為。”不久,張新就貸到了那筆急需的款。
求同學辦事不要怕丟面子,一些人在求同學前,總是有所顧慮:“一樣讀書,一樣在社會上立足,自己為什么要去求別人呢?”其實,這種想法多半是錯誤的,要知道,有時候一個人被人求,也會感到一種幸福。尤其是曾經的同學,這不僅讓他感到臉面有光,而且,也說明你很重視他。再者,求同學辦事也是低成本的,你既不需要送上一份大禮,也不需要求爺爺拜奶奶地那樣低三下四,許多時候,你只要在餐桌上調侃幾句,一件事就辦成了。更重要的是,求同學辦事,對方往往沒法掃你的興,剝你的面子。一般情況下,只要是他能辦到的,都會幫你去做。
3.故鄉人,當求則求
俗話說:“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可見鄉土情誼之濃。所以身在異鄉,求求老鄉,實在是最劃算的辦事方法。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人口的流動性越來越大,許多人離開家鄉,到異地去求職謀生。身在陌生的環境里,拓展人際關系有一定難度,那就不妨做個活脫的人,善于從同鄉關系入手,打開局面。
中國人有著強烈的鄉土觀念,其表現之一就是對同鄉人有一種天生的熱情,尤其是到外地上學或謀生之時,這種同鄉感情就愈發強烈。
在大學里經常可以看到由某地學生組織有同鄉會性質的“聯誼會”,有的人覺得這些人落后狹隘,后來發現有些教師也參加其活動,更感到不可思議。但后來的事實證明,他們那“抱成團”的宗旨確實給大多數的同鄉帶去了“實惠”,解決了不少困難。再后來,這種同鄉會性質的團體幾乎到處都能看到。它的形式雖是松散的,但“親不親,故鄉人”這種同鄉觀念有一定的凝聚力,它對內互相提攜、互相幫助;對外則團結一致,抵御困難和外來的威脅。
4.求親戚,適可而止
常言道:“血濃于水”,親戚是你人脈資源中最親近的一脈,遇到困難事,只要張張嘴,忙肯定是要幫的。但是,由于這種關系很微妙,也很復雜,所以,在求親戚辦事時,一定要把握好一些尺度,其中有些規律是可循的。方圓做人就要學會巧妙地利用這些規律,讓彼此間的關系越來越親密。反之,違背了這些規律,親戚之間也是會互相得罪的。
(1)經濟往來要清楚,不要弄成一筆糊涂賬
求助過程中,為了經濟利益問題而得罪人的事,在親戚之間是屢見不鮮的。如親戚之間的借錢、借物等財物往來是常有的事,有時是為了救急、有時是為了幫助、有的就是贈送等。情況不同,但都體現了親戚之間的特殊關系,他們把這種財物往來當成表達自己心意和特殊感情的方式。作為受益的一方,在道義上對親戚的慷慨行為給以由衷的感謝和贊揚是必要的。如果他們把這種支持和幫助看得理所當然,不做一點表示的話,對方就會感到不滿意,從而影響彼此的關系。
另一方面,對于屬于需要歸還的錢物,同樣是不能含糊的。這是因為親戚之間也有各自的利益,一般情況下應把感情與財物分清楚,不能混為一談。只要不是對方明言贈送的,所借的財物就要按時歸還。有的人不注意這個問題,他們以為親戚的財物用了就用了,對方是不會計較的。如果等到親戚提出來時,那就不好看了。
對于來自親戚的幫助要注意給以回報,這既是加深感情的需要,也是報答對方幫助自己的必要表示。如果忽視了這種回報,同樣也會得罪人。
(2)尊重為先,不要強人所難
親戚之間雖有輩分的不同,但是,也應當相互尊重,平等對待。特別是在彼此之間有地位、職務差別的情況下,更應如此。
常言道:“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這就是說,就親戚而言,財大的、地位高的人對自己的親戚是很有吸引力的。地位低的人總是希望從地位高的一方那里得到一些幫助,同時在他們提出自己的請求時,都懷有極強的自尊心。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地位高的一方對來求助的親戚表示出不歡迎的態度,那就很容易傷害到對方的自尊。一般來說,地位低的人對于被小看是很敏感的,即使對方流露出哪怕一點冷淡的表示,自己都會計較、不滿,造成不良的結局。
還有另一種情況,就是有些人求親戚辦事,特別是辦一些有違原則的事,人家沒辦就心懷不滿,說人家不講情誼之類的話,這也是很讓人傷心的。
在有地位差異的親戚之間,最常見的矛盾不是發生在求與被求之時,而是在不能滿足對方要求的情況下發生的。因此,在遇到這些問題時,被求助一方應注意盡量地滿足對方的需求;另一方則應考慮對方的難處,盡量不要給人家出難題,即使因客觀原因不能滿足自己的需求,也應給以及時的諒解,不能過多地計較。
(3)不要一廂情愿,為所欲為
親戚之間由于彼此關系有遠近之分、有密切程度上的差別,因此,在相處中要注意把握分寸。一般來說,“親戚越走越親”。但是,這要看你的走法,走親戚也是有一定技巧的。
過去走親戚可以在親戚家住上一年半載,現在就有很多的不便。大家都有工作,都有自己的生活習慣,住的時間過長,很多矛盾就會暴露出來。還有的人到親戚家做客不是客隨主便,而是任由自己的性子來,這就給主人帶來了很多的麻煩,也容易造成矛盾。比如,有的人有睡懶覺的習慣,每天都要睡到太陽升起來才起床,他們到親戚家也不改自己的毛病。主人要照顧他,又要上班,時間長了,就會影響主人工作和生活的正常秩序,進而影響彼此的關系。還有的人不講衛生,到了親戚家里,煙頭到處扔。如果時間不長,人家還可能忍耐克制,要是日子長了,彼此間的關系就會出現些微妙的變化。
因此,在親戚交往中也有一個優化自己行為方式的問題,如果方式不當,同樣會得罪人。
相信,每一個人都或多或少有過求人辦事的經歷,不論事情大小,除了同事與領導之外,這四種關系在一個人的生活與工作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求這四種人辦事,你可以該張嘴時就張嘴;而求同事、求領導則不同,這不僅需要經營人脈、需要人情投資、更需要做人做事的藝術與學問。
上一篇:求同事,先賺人緣再得人心
下一篇:深淺有度,親疏有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