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事情上,不要證明你的正確
無論你用什么方式強調(diào)你的正確,或是對方的錯誤——一個眼神、一種說話的聲調(diào)、一個手勢等,或者你直接告訴他“你錯了”,你都不會讓對方口服心服?絕不會!因為你直接打擊了他的智慧、判斷力、榮耀和自尊心,這反而會促使他反擊你,決不會使他改變主意。即使你搬出所有柏拉圖或康德的邏輯,也改變不了他的態(tài)度,因為你傷了他的感情。
因此,永遠不要這樣開場:“好,我證明給你看。”這句話大錯特錯,這等于是說:“我比你更聰明,我要告訴你一些事,使你改變看法。”這是一種挑戰(zhàn),這樣只會激怒對方。所以,在你尚未開始之前,對方已經(jīng)準備迎戰(zhàn)了。
即使在最溫和的情況下,要改變別人的主意也不容易,為什么還要采取更激烈的方式使他服你呢?為什么要使你自己的困難倍增呢?如果你要證明什么,不要讓任何人看出來。這就需要運用技巧,讓對方察覺不出來。
19世紀的英國政治家查士德·裴爾爵士對他的兒子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可能的話,要比別人聰明,卻不要告訴人家你比他聰明。”我們不能奢望比查士德·裴爾爵士更高明,因此我們不要再告訴別人他們錯了。應(yīng)該慎重地看待別人的錯誤,這么做會大有收獲。
如果有人說了一句你認為錯誤的話,你寧可這樣說:“是這樣的!我倒另有一種想法,但也許不對。我常常會弄錯,如果我弄錯了,我很愿意被糾正過來。我們來看看問題的所在吧。”也不要用這樣的口吻說:“我覺得你的說法不太正確……”
許多時候,尤其是指正自尊心較強的人的錯誤時,用諸如“我也許不對,我常常會弄錯,我們來看看問題的所在”的句子確實會起到神奇的效果。
卡耐基課程教學班上有一位學員名叫哈爾德·倫克,他是道奇汽車在蒙大拿州比林斯的代理商。因為銷售汽車的壓力很大,因此他在處理顧客的抱怨時,常常冷酷無情,于是造成了沖突,使生意減少,還產(chǎn)生了種種不愉快的情緒。
他在班上說:“當了解到這種情形對自己并沒有好處后,我就嘗試另一種方法。我會這樣說:‘我們確實犯了不少錯誤,真是不好意思。關(guān)于你的車子,我們可能也有錯,請你告訴我。’這個辦法很快就能使顧客消氣。這時,顧客更樂意與你講道理,因此,事情就容易解決了。很多顧客還因為我這種諒解的態(tài)度而向我致謝,其中兩位還介紹他們的朋友來買新車。在這種競爭激烈的商場上,我們需要更多這一類的顧客。我相信對顧客所有的意見表示尊重,并且以靈活禮貌的方式加以處理,就會有助于勝利。”
這位聰明的代理商的做法,不但會避免所有的爭執(zhí),而且可以使對方跟你一樣的寬宏大度,承認他也可能弄錯。
有些時候,的確是因為自己的錯誤而得罪了別人。這時,你最好不要狡辯,而要學會坦誠地承認,并率直地告訴對方。如果是別人做錯了,最好不要太直白,而要學會圓潤一點。因為,現(xiàn)實生活中,多數(shù)人都具有固執(zhí)、嫉妒、恐懼和傲慢的缺點,在一些事情上他們也經(jīng)常會犯武斷、偏頗的毛病。因此,如果你很想指出別人犯的錯誤時,那么就有必要讀一讀詹姆士·哈維·羅賓森教授在《下決心的過程》中的一段話。
“我們有時會在毫無抗拒或被熱情淹沒的情形下改變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說我們錯了,反而會使我們遷怒于對方,更固執(zhí)己見。我們會毫無根據(jù)地形成自己的想法,但如果有人不同意我們的想法時,我們反而會全心全意地維護自己的想法。顯然不是因為那些想法對我們很珍貴,而是因為我們的自尊心受到了威脅……‘我的’這個簡單的詞,是做人處世關(guān)系中最重要的,妥善運用這兩個字才是智慧之源。不論說我的晚餐、我的狗、我的房子、我的父親、我的國家或我的上帝,都具備相同的力量……”
雖然每個人的個性特點都不同,但是,每個人都有這樣一個特性,那就是都“愿意繼續(xù)相信以往慣于相信的事”,而如果一旦自己所相信的事遭到了懷疑,他就會找盡借口來為自己的信念辯護。與敵對的人“過招”,如果不明白這一點,事情只能做死,而不會做活。
上一篇:對力所不及的事要量力而行
下一篇:小事情上,揣著明白裝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