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
常言道,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這個道理在親子關系中也有所體現。細心的父母會發現,當嚴令禁止孩子做某件事情的時候,孩子總是故意與父母對著干,偏偏要做某件事情,這就是所謂的“禁果效應”。為此,父母一定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態,選擇正確的方式與孩子相處,而不要總是故意強迫或壓制孩子,避免起到事與愿違的教育效果。當然,也有的父母會靈活運用孩子的逆反心理,從而讓孩子達到父母的預期,這么做的前提條件是父母非常熟悉和了解孩子,才能把孩子把控得恰到好處。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有三個叛逆期:第一個叛逆期,出現在孩子兩三歲的時候;第二個叛逆期出現在孩子七八歲前后;第三個就是著名的青春叛逆期。孩子本身就有叛逆心理,因為每個人都崇尚自由,本能地趨利避害。而當進入叛逆期,孩子的叛逆心理更加嚴重,也就會故意與父母對著干。在這種情況下,父母一定要找到正確的教育方法面對孩子,也要避免激發孩子的叛逆心理。唯有如此,孩子與父母之間才會和諧相處,親子教育也才會起到最佳的效果。
最近這段時間,媽媽發現樂嘉進入了青春叛逆期,經常對媽媽的叮囑充耳不聞,也經常對爸爸媽媽安排的事情直截了當地說“不”。例如,這段時間里,媽媽想給樂嘉報班補一補英語,畢竟樂嘉馬上要面臨小升初的考試,而樂嘉的英語成績在班級里處于中等水平,并不出彩。為此,媽媽對樂嘉說:“可嘉,我給你報名參加英語一對一的補習班吧,這樣可以快速提升英語成績。”樂嘉正坐在書桌前寫字,頭也不回地對媽媽說:“不!”媽媽很郁悶:“樂嘉,你想也不想就說‘不’,這可是我花錢幫助你學習啊,你就不想一想這么做對你有多大的好處嗎?”樂嘉不作回應。媽媽氣得扭頭就走,不愿意和樂嘉繼續溝通。
后來,媽媽不顧樂嘉的反對,給樂嘉報名了一對一的補習班,還交了一萬多元的學費。為此,每到周末,媽媽要求樂嘉必須去學習。但是幾節課下來,老師就向媽媽反映:“樂嘉上課的效果很差。”媽媽再和樂嘉溝通,樂嘉索性對媽媽說:“又不是我讓你報名的,你交了錢你去上吧,反正我不想去。”媽媽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也不想讓這一萬多元打了水漂,為此和爸爸商量對策。爸爸抱怨媽媽獨斷專行,又專門找機會和樂嘉進行深入溝通,樂嘉這才勉為其難去上課。
對于處在叛逆期的孩子,父母切勿采取強制的手段要求孩子聽從父母的建議,否則就會導致孩子故意與父母對著干。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因為叛逆心理強的孩子最渴望得到的就是父母的尊重和平等對待。所以父母不要把尊重和平等對待當成口號,而是要切實地執行,這樣才能與孩子建立良好的關系,也才能給孩子營造更好的成長空間。
需要注意的是,不但青春叛逆期的孩子會出現禁果效應,越是被強制越會激烈對抗,處于第一個叛逆期的孩子,也面臨同樣的情況。細心的父母會發現,孩子在兩三歲前后特別喜歡說“不”,尤其喜歡與父母對著干,“不”幾乎成為他們的口頭禪,他們常常不假思索就會說出來。這是孩子自我意識萌芽和發展的典型表現,父母要正確引導孩子,不要總是強制要求孩子。兩三歲的孩子正處于探索世界、形成性格的關鍵時期,他們的自我意識越來越強,才會迫不及待想要獨立選擇和決定很多事情。父母要給予孩子更大的自由空間,孩子的叛逆心理才不會那么明顯和強烈。換言之,也就是避免給孩子營造與父母作對的環境,才能幫助孩子養成與父母和諧相處、民主溝通的好習慣。
上一篇:迎難而上,迎接眼前挑戰
下一篇:不要讓別人左右你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