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燃孩子的夢想和熱情
一個有夢想的人,會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沖破重重阻力,在實現夢想的過程中會化困難為動力,對生活和世界充滿熱情。比如,萊特兄弟從小夢想著飛上天,最后發明了飛機;J.K.羅琳從小夢想著能寫出神話故事,結果《哈利·波特》讓她譽滿全球;施瓦辛格從小夢想當一名演員,所以苦練身材,最后成了充滿陽剛之氣的杰出演員,所以,不怕孩子不學習,就怕孩子沒有夢想和愛好。只要孩子有夢想,家長要做的就是呵護孩子的夢想,引導孩子的夢想,讓孩子為了自己的夢想去努力。科學家的科研實踐證明,無論是孩子還是成年人,只有在為自己的興趣和夢想學習和勞動時,才會以苦為樂,并樂此不疲。
如果回到七八十年代以前我們小時候,那時人們溫飽都很難解決,生活拮據,那時候的孩子很容易被獲得物質激發和帶動,無論在生活和工作上,可以通過“獲得物質獎勵”這樣的機制來引發他們的積極性,做不到也可以用物質層面的懲罰如扣分、扣錢來讓人產生恐懼感,從而提升工作的積極性。隨著00后的降生,時代不同了,孩子也不同了。他們面對的不再是生存的問題,如果父母還是以“危機教育”模式,即在孩子還不諳世事的時候,提前將社會競爭激烈的現實告訴孩子,企圖激發孩子發奮讀書已經不太奏效,因為孩子并不會有危機感,他們不缺物質,大部分孩子都生活在家庭已經奔小康或者更富裕的狀態里,想讓孩子積極進取,唯有點燃起孩子的夢想和激情才是關鍵。
新生代的孩子感受不到我們小時候那種生活物資匱乏的感覺。你去跟孩子說那時候生活的艱難,他聽了就如同天方夜譚,他會很疑惑,所以對00后的孩子用一個小小的物質刺激他,根本沒有用。曾經有一個家長就問:“孩子,人生就好比百米賽跑,你要在發令槍一響的時候就讓自己跑起來,你為什么不跑呢?”孩子慢悠悠地說:“有什么可跑的?跑到終點獎勵的東西,我從小就有,我沒有必要為了這個東西拼死拼活地跑??!”
這個孩子說出了他們這一代孩子的真實感受和內心認知。孩子內在原始的動能如同一粒種子,種子向上的能力就叫原始的動力,啟動了孩子這份原始的動能,就相當于幫孩子這臺發動機打著了火,孩子不但用不著父母推動,甚至父母還得撒開腿跟著跑呢。所以,驅動新時代孩子的動能不是外在的物質條件,而是激發孩子內在激情與動力,讓孩子活出自己的夢想。
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父母就要和孩子探討人生的意義,讓孩子有激情和動力去追求自己的夢想。如果家長的能量層級很低,只停留在物質層面,一天到晚想著多掙一點錢,那孩子很容易受到影響,就沒有了前行的動力,他會疑惑人活著究竟為了什么?孩子在學校和社會上接受知識和文化的教育,但生命意義的教育是父母去引導的。對于孩子的夢想,很多父母不但不支持甚至還會打擊,比如,有個孩子想去組建樂隊,父母說玩音樂沒有出息,愣是托關系走后門將孩子送進了“正式單位”,但孩子一點也不快樂,每天朝九晚五的工作讓他感覺自己活得很頹廢。有一個恰恰相反的例子,有個小孩喜歡動漫,父母認為天天沉浸在動漫的世界里會讓孩子失去學習的動力,不放心找到我們“家庭幸福能量課”來學習,父母上了課后懂得了要點燃孩子的夢想而不是阻止和毀掉孩子的夢想,由原來反對孩子學動漫轉變為主動問孩子對于動漫了解多少,幫孩子找各種動漫學習的渠道。當孩子看到父母支持他的夢想,整個人變得神采奕奕,講起動漫頭頭是道。父母發現孩子演說的口才那么好。事實上,并不是孩子口才變好了,而是對自己喜歡的東西所產生的最真實的感情流露。
天下沒有不愛學習的孩子,只有沒找到學習動力的孩子。讓孩子在學習中找到快樂,他不但學得好,還會創新。用夢想激發孩子等于讓孩子找到了自我內驅力,他自然會堅定前行,這就是夢想的力量。
所謂“夢想教育”就是要從孩子的興趣入手,發現孩子的潛能優勢,點燃孩子的“夢想”,讓孩子為自己的“夢想”學習。家長應該明白以下幾點:
第一,每一個孩子的生命里都有“夢想”的種子,家長的任務是去發現、呵護和培養。發現的方法主要是觀察、傾聽、交流和溝通。在現代科技發達的前提下,也可以輔以測評手段予以旁證。
第二,“夢想”一定要是孩子自己的“夢想”,而不是家長強加給孩子的夢想。
第三,當孩子的“夢想”與大人期待的“夢想”大相徑庭時,要充分尊重孩子自己對“夢想”的選擇。當然,前提是孩子的“夢想”不能違背社會的主流價值觀。
第四,當孩子的“夢想”也就是人生的奮斗目標確定后,家長要做孩子夢想的守護者和孩子實現夢想的陪伴者,千萬不能越俎代庖。
第五,幫助孩子實現“夢想”。家長要幫助孩子制定實現這個“夢想”的最近期目標,而后根據這個目標找出孩子實際存在的差距,再根據這個差距制定縮小差距達到目標的具體措施,然后再督促孩子把這些措施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上。
上一篇:點滴的積累是從量變到質變的必經之路,這就是成功的捷徑。
下一篇:煩躁焦慮引發潰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