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真理的決心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出生于德國東部的烏爾姆,他有猶太血統。在愛因斯坦上學之前,他的父親給了他一個羅盤,羅盤的指針總要指著南北極,使小愛因斯坦著迷并研究了很久。直到成年,他都還記得這件使他印象深刻的事。
愛因斯坦10歲時,進入了路易波爾德中學。在中學里,用的全是灌輸式的教學法,雖然是學校,卻像軍營一樣十分重視軍事訓練。愛因斯坦十分生氣地說:“以前覺得小學老師像上士一樣,現在,我覺得中學的老師像是中尉。”
在這樣一所兵營一樣的學校里學習,愛因斯坦感到了極大的壓力。有一天,愛因斯坦的叔叔雅各布來看他,見他這樣悶悶不樂,就給他講了有關畢達哥拉斯的一些事情,愛因斯坦聽得十分認真。
隨后,雅各布在紙上畫了一個直角三角形,并對愛因斯坦說:“在直角三角形里,有一個定理,它的斜邊的平方,等于其他兩邊平方的和,這也就是中學學到的畢達哥拉斯定理。”
愛因斯坦兩眼放光地問道:“是真的嗎?”
雅各布見侄子的興趣被調動起來了,就故意說:“如果你不相信,可以自己證明一下嘛!”
雅各布走了之后,愛因斯坦下決心一定要證明出這個定理。他開始反復地思索,不停地在紙上畫著、寫著,一直持續到深夜,他仍然沒有絲毫要放棄的意思。母親波林不忍心看著兒子受折磨,就說:“阿爾伯特,證明不出來就算了,明天去問叔叔吧。”
“不,媽媽,我一定能證明出來的。”愛因斯坦頭也不抬地繼續他的證明。
過了很久,突然,愛因斯坦一聲歡呼:“我做出來了!”
波林也為兒子感到高興,世界上的大數學家證明出來的定理,一個年僅12歲的少年,竟然在一個晚上就證明出來了。少年時代的愛因斯坦,就把自己想象成一個追趕光線的人。
后來,關于光線的想法引出了狹義相對論。他又設想:假如吊索斷了,一架升降機墜入深谷,里面的乘客會有什么感覺。這個想法導出了廣義相對論。
科學理論的發展,不是拆了舊房蓋新房。它像登山一樣。創立一個新理論就像登上一座高峰。視野擴大了,原來隱蔽著的東西就被發現了。原有的理論仍然歷歷在目,只是顯得小了,成了廣闊視野中的一小部分。
愛因斯坦在登上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的高峰以后,沒有滿足,沒有停頓。他環顧四周上下,看到宇宙間無比壯麗的景色,他拍拍身上的塵土,又準備攀登新的高峰——統一場論。這是相對論的第三階段。
愛因斯坦希望把引力場和電磁場統一起來,而且希望這個理論能夠解釋量子力學所不能解釋的問題。愛因斯坦認為,在科學上,每一條道路都應該走一走。發現一條走不通的道路,就是對科學的一大貢獻。
科學史只寫某人的取得成功,在成功者之前探索道路,發現“此路不通”的失敗者則統統不寫,這是很不公平的。他給比利時王太后伊麗莎白的信里是這樣寫的:
留給我的事情是:毫不憫惜自己,研究困難的科學問題。那個工作迷人的魔力,將持續到我停止呼吸。
愛因斯坦真的是這樣做的。他在神圣的好奇心的驅使下,又勇敢地深入探索宇宙。他探索了幾十年,直到最后一息。在他生命的彌留之夜,在醫院的病榻旁還放著一疊統一場論的未完成稿,準備翌晨醒來再繼續演算。愛因斯坦對統一場論的探索,正是他一生追求真理的那種毫不氣餒的熱情和頑強性格的寫照。
愛因斯坦是人類歷史中最具創造性才智的人物之一。他一生中開創了物理學的四個領域:狹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宇宙學和統一場論。他是量子理論的主要創建者之一。他在分子運動論和量子統計理論等方面也作出了重大貢獻。
愛因斯坦的一生都在堅持不懈地從事物理學的研究,盡管這期間發生了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他為了反對侵略戰爭,反對軍國主義和法西斯主義,反對民族壓迫和種族歧視,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而且,他并沒有因此放棄對物理學的研究。
生活就是追求真理。正像德國劇作家萊辛說的:“對真理的追求比對真理的占有更為可貴。”愛因斯坦在勤奮的工作中,在追求真理的探索中度過了一生。愛因斯坦堅持不懈的人生信條始終貫穿他的整個科學生涯。
上一篇:贏得別人的尊敬
下一篇:追求自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