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嚴謹的學習態度
丁肇中12歲那年開始接受正規教育。他的父母畢業于美國密西根大學,受家庭的影響,他對學習一絲不茍,讀書專心致志,遇到疑難問題時,他就找遍書本,直到得到答案才肯罷休。
一次物理老師出了一道思考題,很多同學想了想覺得很難就放棄了,等著老師講解。丁肇中不是這樣,他吃飯想、走路想,別的同學都出去活動了,只有他還對著那道題苦苦思索。
一個小時過去了,兩個小時過去了……丁肇中終于想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他馬上跑到圖書館查找資料驗證自己的方法是否正確,直到確認自己的解題方法沒有錯誤,他才滿意而去。
課堂上丁肇中聚精會神地聽課,不論對自己的答案有沒有把握,他總是第一個舉手回答老師的提問。課后和同學們討論問題時,往往要辯論到“甚解”才肯罷休。
丁肇中的課余時間大部分是在圖書館度過的,很少與同學一起打球、看電影。他認為“最浪費不起的是時間”。由于丁肇中勤奮刻苦,各門功課成績優良,尤其突出的是數理化,這為他實現終身的奮斗目標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20歲時,丁肇中從臺灣到美國密西根大學學習數學和物理學,獲得物理、數學雙學士和物理學博士,這些他只用了5年時間。后來,他到哥倫比亞大學、麻省理工學院任教,接著從事科研工作。
從念大學到博士再到搞科研,一般人大約需十多年時間,而丁肇中只用了6年。所以他被一些美國同學稱為“奇人”。在美國,大學的課外生活是絢麗多彩的,可他幾乎是什么也不參加。
丁肇中廢寢忘食,埋頭苦讀,圖書館—實驗室—食堂—宿舍,是他生活的軌跡。盡管美國大學里課余生活豐富多彩,卻很少看到丁肇中的身影。從學習到工作,他生活軌跡始終是圖書館——實驗室——食堂——宿舍。所以,他在學校沒朋友。結婚成家后,他整天埋頭實驗室。而且在各種社交場合,幾乎都不會見到他的身影。
在諾貝爾基金會等單位為獲獎者舉行的宴會上,按禮節,獲獎者應致一個簡短的答詞。按照慣例,答詞以獲獎者本國的語言進行。此前,丁肇中曾翻閱過以往有關諾貝爾獎的材料,發現在眾多獲獎者答詞中竟沒有一份是用中文書寫的,這使他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他決定用中文書寫自己的答詞,以表達自己對祖國的無限眷戀之情。
不合人情的是丁肇中的愿望遭到了美國官方的拒絕。美國官員說,你已經是美國公民,就應當用英文書寫答詞。丁肇中理直氣壯地說:“我確實加入了美國籍,但是,我是在瑞典而不是在美國領獎,用什么文字書寫是我的自由。”
負責頒發諾貝爾獎的人士又提出:“我們這里沒有中文打字機,你用中文書寫我們不能打印分發。”
丁肇中毫不給面子地說:“我用手書寫,請你們代為復印。”
丁肇中的這一片赤子之情,令世人為之感動。最后經過協商,采用了一個折中的辦法:丁肇中在致答詞時先講漢語,然后用英語再復述一次。
上一篇:要學會管理財務
下一篇:謙虛是一種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