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從一點一滴做起
趙春娥出生于河南省偃師縣趙家嶺一個農民家庭,1966年到洛陽市老集煤場工作。由于她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一直戰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1983年2月12日國務院決定授予趙春娥全國勞動模范稱號。
煤場的活,一年到頭同黑煤打交道,灰眉烏眼,又臟又累。一些人嫌棄“煤黑子”,借故托關系調走了,她卻甘之如飴。她說:“輕活重活都得有人干,煤場雖臟,工作雖累,但它聯系著千家萬戶,誰家能不燒煤,誰家能不吃飯?只要工作需要,我情愿在煤場干一輩子!”
趙春娥還說:“七十二行,行行都和社會主義建設緊密相連,哪一行都得有人干,咱把后勤工作搞好了,讓科學家集中精力搞科研,讓工人精神飽滿搞生產,也是為社會主義做貢獻!”
1971年,趙春娥負責在車站看守煤堆。不管嚴寒酷暑,還是刮風下雨,她都是提前到現場,用一把鐵锨,一把掃帚,幫著裝車,清理煤場。
趙春娥把煤底掃得干干凈凈,即使撒落到道軌、碎石縫里的碎煤,她也用手一點一點地摳出來,十個手指都被碎石磨出了血。有人計算,她在車站看煤兩年,共掃出土煤50多噸。
有些想占小便宜的人挖苦趙春娥說:“你掃得比舌頭舔得還干凈,下輩子還讓你掃煤底!”
趙春娥說:“國家的煤我就要掃干凈,有我在,就別想占國家的便宜。”
1979年,黨中央號召全國職工增產節約。公司黨委要求全公司每個職工全年節約50元。趙春娥給自己提出一個全年節約200元的目標。有人怕她完不成,問她:“春娥,你用啥辦法節約這么多?”
春娥說:“辦法在人找。我說到就能辦到。”
為了完成這個目標,趙春娥挖殘煤、掃煤底、洗油線、撿破爛、修臉盆、送煤收費運費交公等等,千方百計點滴節約。老集煤場制造蜂窩煤,經常既要運進煤,又要運進士,撒在地上人踩車碾,天長日久,地下一層土一層煤,成了夾餡的“花卷兒”。
這年要蓋房子了。趙春娥想:將來蓋起房子,地基下的這些煤不就白埋在地下了?煤礦工人從地下把煤挖出來,運輸工人把它運到城市,來得不容易啊!我們怎么忍心把它丟失?
當時已是嚴冬季節,北風呼嘯,寒氣逼人,煤場的房檐上掛起長長的冰凌。趙春娥卻掄起镢頭在地基處刨起來了。她挖一層,清一層,手掌磨出血泡,虎口震裂了,貼一塊橡皮膏接著干。
到了春節,人家都放假走親訪友,她還在煤場挖煤。在她的帶動下,不少人自覺帶上工具到煤場和她一起挖起來。光她一人挖出的煤就有21噸。
煤場排水溝里,雨天沖進煤粉,天長日久沉積了厚厚一層。炎熱的夏天,趙春娥利用午休下溝挖出煤漿,又拍成餅曬干送到打煤房。青年工人張桂琴見她的兩腿被蚊子咬了一層疙瘩,心疼地說:“大姐,看你的腿被蚊子咬成啥樣了。”
趙春娥淡淡一笑說:“沒事兒”。
小張被感動得也和她一塊挖起來。擦機器用的油線,一斤值一塊多錢。工人們用臟了隨著扔掉,趙春娥見了就揀起來,積少成多,然后洗凈曬干重新使用。平時她還注意把丟在地上的廢鐵釘、廢螺帽、廢繩頭揀起來,賣給廢品收購站,所得的錢全部交給會計。
就這樣,點點滴滴,斤斤兩兩地節約,就憑著一顆赤誠的心,到年底一算賬,她一共為國家節約了449元6角5分。趙春娥工作上做出了這么大的貢獻,認為是應該的。國家對她的照顧,總感到太多,總認為自己貢獻太小。
1981年底,趙春娥因病住院。出院時,口袋里裝的是醫院開的證明:喪失勞動能力,長期休養治療。可當她知道住院用去九百多元時,她哭了。她說:“我們生產100塊煤才2元多錢,這得生產多少煤才賺得回來!”
出院后的第二天,趙春娥強忍著病痛悄悄地來到車站卸煤的地方,清掃煤底,揀拾撒落的好煤,收集了足有兩三噸,然后通知煤場派人拉回去。接著,她又出現在煤場,爬上煤堆揀廢舊物資。肝部疼得厲害,她就用锨把頂一陣,接著再干。
就這樣,趙春娥不顧病重和領導的多方勸阻,更加努力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作為一名普通的煤場工人,她的行動表現出一名共產黨員勤儉為國、忘我奉獻精神。她被人們譽為“工人階級的好女兒”、“閑不住的實干家”、“為人民服務的老黃牛”。
上一篇:自己才能救自己
下一篇:要做到先了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