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希望贏得別人的愛和尊重,就需要用一顆包容、坦然的心去對待別人。其實,人的生存之道更多地在于適應,而不是改變。因此,每個人都應該學著適應他人,適應社會,讓包容、坦然將自己心中的陰霾驅散,使自己能夠享受生活的快樂。
人是社會人,在社會上生活,人與人之間出現些是是非非、磕磕碰碰是在所難免的。這些問題都是每個人必須要去面對的,回避躲閃、苦惱哀怨對解決問題都無濟于事。無論是在家庭關系中,還是在社會關系中,你做出的貢獻越大,你所承擔的義務就越大,你遇到的困境和麻煩就會越多,解決問題的難度也就會越大。
在現實生活中,物價上漲、住房擁擠、人際關系緊張等一系列矛盾和困難,讓人們越來越感覺被壓得喘不過氣來。這時,你若選擇詛咒、謾罵以及生悶氣,不僅不能減輕壓力,反而會給疲憊的身體增加新的負擔。因此,與其抱怨生活,倒不如冷靜觀察,用樂觀的態度去體會生活中的苦、辣、酸、甜。
現實總是不盡如人意的,也會有很多事情是我們看不慣、理解不了的,甚至我們還會對一些事情感到失望、絕望。然而,自身的能力有限,憤世嫉俗的態度不會改變事情發展的軌跡,更不會使關系緩和,進而解決阻礙自己走向成功、幸福的問題。
對于那些你無法改變的事情,就要學著去接受,去適應它的發展,并在適應的過程中去發現并掌握改造的契機。改變自己所能改變的,適應自己所不能改變的,你就可以讓自己的人生旅程更加順暢。蚌就正是因為適應了入侵其身體的沙子,才制造了珍貴的珍珠。所以說,與其苦思怎樣去排除那些揮之不去的東西,不如想想怎樣去接納、調和。既然你無法改變世界,那么就應該學著適應世界。
珍妮家世代以采珠為生,在她即將離開英國時,她的母親給了她一顆珍珠,并鄭重地對她說:“最初,女工將沙子放進蚌的殼內時,蚌感覺很不舒服,但是它又無法將沙子吐出去,于是蚌面臨著兩個不同的選擇:一個是,不停地抱怨,使自己的日子更不好過;另一個是,想辦法接納這粒沙子,使它跟自己和平共處。
“最終,蚌選擇了第二種方式,它開始用自己的一部分養分去包裹沙子。當沙子裹上蚌的外衣后,蚌便把它看成是自己的一部分,而不再當它是異物了。
“同時,那粒沙子不斷磨著蚌的肉體,使得蚌在痛苦中掙扎。終于有一天,那粒粗糙的沙子竟然變成了一顆晶瑩圓潤的珍珠。因此,包容苦難,適應逆境,會使一只傷痛的蚌能制造出一顆美麗的珍珠。”
珍妮母親的話很有道理,生命中有苦難并不可怕,只要有勇氣接受苦難,適應逆境,那么苦難最終也可以轉變為幸福的點綴。并不是每一只蚌的身體里都含著珍珠,珍珠之所以彌足珍貴,是因為它是蚌用自己的血肉耐心打磨的一粒沙。柔弱的蚌包容、適應、改變著那粒沙子,使它最后成為自己身體里最美好的一部分。
生活中,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粒沙子,日夜折磨著人們疲憊的生命。有的人始終不愿意接受生命中這粒小沙子,總是以一種消極、抗拒的姿態來對抗,這是最傻的做法。
智慧的人會像蚌一樣接受生命中的那粒小沙子,并在適應它的同時努力改變、完善它。
縱觀歷史,關于適應和改變的故事數不勝數。成功的人大都是懂得適應的人。他們就像是歷史海洋中一個個含著珍珠的蚌,雖然曾經痛過,但卻因為懂得適應和改變之間的關系,最終成就了自己。一個懂得接受和適應生命中不完美部分的人,他不僅容易找到屬于自己的快樂,并且也很容易獲得成功。
唐朝貞觀年間,高僧寒山曾對拾得禪師說:“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又如何處之?”拾得禪師回答:“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再過幾年,你再看他。”別人的毀謗、侮辱、嘲笑確實會令我們感到氣憤,如果我們針鋒相對,那則是很不理性的行為。最明智的做法就是,不要試圖改變他們,而要像拾得禪師說的那樣,遇事要退一步,讓三分,然后試著適應他們。
蓋里•史賓斯曾說過:“如果你想贏得愛與尊重,就要用寬容的心對待別人。彼此之間是適應而不是改變。”
不夠友好或許是因為不夠了解,防御是因為害怕沖突,不信任是因為缺少安全感,狹隘是因為過去的傷害和移情,斤斤計較是因為還不夠富有,競爭是因為擁有共同的資源,挫敗是因為要經受考驗和練習,不平衡是因為還有許多未滿足的期待……
總之,人生得失不過是過眼云煙,有些失去如果無法改變,那就試著接受吧,你會發現只要自己適應了失意的事實,就會迎來美好的未來。
上一篇:以寬容之心對待傷害
下一篇:放下得失心,輕裝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