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物寫志——賦
【點睛之筆】
賦是中國古典文學的一種重要文體,它講求文采、韻律,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
【經典解讀】
戰國后期的荀況是最早把“賦”作為一種文學體裁來寫的人。以屈原的作品為代表的“騷體”是詩向賦的過渡,叫“騷賦”。賦的體例正式得以確立是在漢代,被稱為“辭賦”;魏晉以后,日益向駢文方向發展,叫做“駢賦”;唐代又由駢體轉向律體,叫做“律賦”;宋代以散文形式寫賦,稱為“文賦”。
漢賦是在漢代時最盛行的一種有韻的散文,其特點是散韻結合,專事鋪敘。從賦的形式上來看,側重于“鋪采擒文”;從賦的內容上來看,側重“體物寫志”。賦是漢代最流行的一種文體,在兩漢400年間,受到相當多的文人的推崇,因而盛極一時,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漢代文學的代表。
駢賦,又稱“俳賦”。“駢”就是對偶的意思,駢賦特點是通篇基本對仗,兩句成聯,但句式靈活,多用虛詞,詞氣通順,行文流暢,音韻自然和諧。
律賦,辭賦學術語,賦體的一個種類。律賦,是指有一定格律的賦體。“律”是格律,指作賦必須遵守的對仗、聲韻的限制。律賦的音韻和諧,對偶工整,對于音律、押韻都有嚴格的規定,被唐宋以來的科舉考試所采用。
文賦是賦體的一種。“文”指古文,即相對駢文而言的用古文寫的賦,也是指相對于俳賦而言的不拘泥駢偶的賦。元代祝堯《古賦辨體》中說“宋人作賦,其體有二:曰俳體,曰文體”,并認為用文體作賦,“則是一片之文,押幾個韻爾”。其論雖對宋代文賦的評價有失公允,但卻指出了文賦的體裁特點,即以賦的結構、古文語言所寫作的韻文。
上一篇:國學《倫理學著作——《孝經》》賞析
下一篇:國學《佛教——“大乘”、“小乘”之分》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