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513—581
【介紹】:
字子山,南陽新野(今屬河南)人。梁代詩人庾肩吾之子。信早年曾任梁湘東國常侍等職,隨同其父及徐摛、徐陵父子出入宮禁,陪同太子蕭綱(梁簡文帝)等寫作一些綺艷的詩歌,被稱為“徐庾體”。他還曾出使東魏,“文帝辭令,盛為鄴下所稱”。侯景叛亂時,信為建康令,率兵防守朱雀航,戰敗。建康失陷,他被迫逃亡江陵,投奔梁元帝蕭繹。元帝承圣三年(554),他奉命出使西魏,抵達長安不久,西魏攻克江陵,殺蕭繹。他因此被留長安,歷任西魏、北周,官至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故又稱“庾開府”。隋開皇元年(581)病卒。
庾信善寫詩、賦、駢文。出使西魏以前,多奉和應制之作,題材狹窄,內容貧乏,風格綺艷輕靡。只有少數寫景詩,尚有清新意境。待到北方后,其生活、思想發生了很大變化,雖官位顯通,但亡國之痛時時襲來,因此作品內容和風格也有明顯變化。其詩,以《詠懷詩》27首為代表,傾訴了對故國的深沉懷念和身世飄零的無限悲痛,內容豐富深刻,情調蒼涼凄楚。他的《寄王琳》、《寄徐陵》等五言小詩感情真摯,含蓄雋永,可謂唐人五言絕句的先驅。他的描繪北方邊塞的寫景詩,則剛健清新,別具一格。
《庾子山集》共收賦15篇。前7篇(《三月三日華林園馬射賦》、《小園賦》、《竹杖賦》、《邛竹杖賦》、《哀江南賦》、《傷心賦》、《枯樹賦》)為在魏、周時作,后8篇(《春賦》、《七夕賦》、《象戲賦》、《燈賦》、《對燭賦》、《鏡賦》、《鴛鴦賦》、《蕩子賦》)為在梁時作。其賦的杰構當是他留北以后的幾篇,《哀江南賦》尤為特出。這是一篇用賦體寫的梁代興亡史和作者自傳。所反映的社會生活相當廣闊。庾信的賦在藝術上也表現出很大的創造性:一是他繼承了前代敘事大賦和抒情小賦的傳統,又把二者結合起來。他用敘事大賦那種鋪張的手法去展示廣闊的社會圖景,而同時又賦予這些作品以強烈的抒情性。二是他在融匯南北文風方面也取得了較好的成就。他用在南朝形成的純熟的藝術技巧來表現自己的經歷和感情,既有北朝的遒勁和蒼涼,又保持有南朝的典雅和精湛。此外,庾賦在結構上,又往往以駢為序,以散為序,或以詩為序,在嚴謹的行文之中,又常常間入流動的散句或五、七言詩句。這些詩句,既有相對獨立的意境和情韻,又與全篇的感情水乳交融,使作品的結構顯得勻稱而又活潑。這不僅對辭賦藝術是個發展,而且對詩歌和散文也有一定的影響,從而以杰出的藝術成就為辭賦時代做了總結。
除詩、賦外,庾信還是南北朝駢文大家,能比較純熟地駕馭“駢四麗六”的語言形式。但由于用典過多,不免出現一些欠通順之句。
上一篇:左思的故事
下一篇:庾信的故事